正文

让生活新闻化(3)

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 作者:蒋原伦


微博中最值得注目的景观是“互粉”,“互粉”现象的社会学意义远远超过所谓的名人微博。“互粉”意味着平等的交流,意味着友好互动。一个刚进入微博的新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通过“互粉”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当然“僵尸粉”除外),由此他也得到了自尊和认可,有了思想的热情,有了社会参与的主动性。

微博是特殊的“一对多”的关系,这个“多”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多”是需要经营的,要不断打理并择机更新微博内容,与时俱进,要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表明自己是一个关心社会关心公益的人。这就要求博主要学会处理公共关系,要打造、修理和不断维护个人的公众形象。公众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不一定会使博主直接受益,但是,这是一种长期的储蓄,其积攒的是人气。某种意义上说,微博也像是一份个人财产,在通货膨胀的年头,不让财产缩水还试图有新的收获,就要付出辛劳付出心血,就要有责任感,这同样是成为社会公民的一种磨炼。这里要提及名人微博,许多网站招徕名人微博,是出于吸引眼球的商业动机,而从名人角度出发,他们要学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处理公共关系,保持其影响力。当然,名人这个概念是有点模糊的,在微博产生之前,名人是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崭露头角的人物(这里不讨论其出名的途径是靠个人扎实的努力,还是靠哗众取宠),微博之后,就有了微博名人,因为微博同样给人提供了出名和发展的空间。

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在社会学意义上探讨了“自我”在其形成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例如米德认为,自我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本能地发展起来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一个个体不仅在与一些特殊人的期望的关联中学会行事,而且按照其他一般个体如何期望他怎样行事的想法来学会行事(参见罗杰斯《传播学史》第五章)。自我的成长需要良好的互动环境,而个体思想的成熟和社会思想的发展更需要互动和交流的环境。

自然,互动和互动的环境条件并不一样,在传统的环境中,互动对象的次序是首属团体,是亲朋好友、熟人,然后是陌生人,自然的空间距离将互动的对象分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圈,由此互动的方式也有因人而异的差别。在微博中,要同时等距离地面对不同的人群,空间的压缩和扁平化提高了言论和思想的凝练、概括程度,使得思想和表达趋于普适化。微博的人际互动,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频率上远远超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这无疑加速了思想间的交流。人际互动的频率有时也是思想交流的频率,思想之果的营养来自意见的交换和信息的通畅,正是在微博的多边人际互动中,每个个体的思想获得了勃发的生机。

据说,自我的本质是反省。所谓反省,是一个人将自己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思想的成长需要个体的反思,微博似乎承担了反思的职责,因为微博将他人的反馈立即传递给博主,催促着个体的反思,微博上的跟帖和议论是多元文化的缩影,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是个体思想丰富性的基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