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8 吃掉了蜡烛的傻孩子

我得的感冒比你打的喷嚏都多 作者:佟彤


小时候看文物展时,总搞不懂:“那些个罐罐是做什么的?装米、装油都不合适。”长大了之后才知道,那些看起来精美但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是礼器,用在祭祀时,专门承载先人们虔诚而虚渺的希望,将它们和柴米油盐拉近关系,其实是在犯焚琴煮鹤之忌。

小时候也很少吃到生日蛋糕,有一次别人送了一个,为此还开了个生日会,蛋糕上面插着的蜡烛,居然被一同过生日的孩子吃了。他没见过蛋糕,更不知道这种造型夸张的蛋糕包含的是祝愿,而那些五彩缤纷的蜡烛,仅仅是承载祝愿的……

祝愿乃至梦想之所以美好、诱人,就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现实,不是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东西,包括身体。人们追求的“绝对健康”和“长命百岁”,在某种意义上都等同于那些插在蛋糕上的蜡烛、摆在菜品边的萝卜花,只可以远观和心仪,其实不能吃。

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现代人保健用药的依据,其中很多药后注解,为人们健康、年轻的梦想提供着证据,比如“久服令人白”“令人长生不老”……有如此注释的药物于是被赋予了神奇的功效,

比如山药、莲子、枸杞子,价格得以一涨再涨。事实上,那些注释不过是古人留给后人的一个许诺甚至是“圈套”而已,可以看得见,但摸不着,为的就是鞭策你一生都为了追求“肥白”“不老”,而“久服”对健康有益的东西,这才是先人的目的,而这,也就是梦想的价值,信仰的张力。

惜命的现代人更像那个吃掉了蜡烛的傻孩子,把健康的梦想当真了不说,还玷污了梦想的原本含义,因为他们将生命的许诺变成了贪生的依据,贪生就要怕死,怕死就会变形地去寻找“长生之计”,与古代的炼丹之术一无二致,而这,就是各类“大师”在现今层出不穷的根基。

我见过很多深明医理却未能长寿者,他们的日常生活犹如实验室操作一样精细:厨房里有天平,专门测量每日的油盐用量;冰箱上有“贴士”,每天警示新道听来的“食物生克”;桌上有严格的“服药时间表”,任何医嘱的执行都是雷打不动的……但却未能逃过病痛之灾,无他,他们对生命的贪念终日沉浮于脑海,铭记于心,无异于一个自制的“紧箍咒”,咒语之下的生命早就失去了生机。这也是为什么,有个四川的肺癌女孩子,得知患癌后放纵自己去抽烟喝酒,之后居然癌症全无了,原因之一是她甩掉了贪生的“紧箍咒”,也没有把不死的祈愿供奉于蜡烛之前,自然更不会犯吃掉蜡烛的滑稽和贪婪。

九九归医:营养铁律——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

录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碰到搞营养的葛可佑老先生,他是中国营养学会的理事长。我问过他:“搞了一辈子营养,平时有什么讲究么?”老先生想了想告诉我:“营养真没什么神秘的,吃个东西也没那么难。”至于他自己,更没任何忌口,只有一个准则:“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葛老先生已经年近八十了,但每次录节目,都是他自己开个白色的小“欧宝”,等节目开录的时候,就拿出IPAD一个人上网,健康又年轻。

其实,“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中,包含了两个重要观念,“什么都不多吃”,体现了科学理性有节制,不放纵自己;“什么都吃”,除了体现营养学重视的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老先生的豁达、放松,不纠结于任何事物,不与生死较劲,而这,可能比营养学对健康有更大的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