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食物战争(4)

舌尖上的历史 作者:(美)汤姆·斯坦迪奇


一场政府向人民发动的战争

对于把食物当成意识形态的工具来运用,苏联的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绝非生手。当他在1924年掌权后,便推动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一项急速工业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工业化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当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而且,它打算增加这类出口产品的数量,借以筹措资金,向外国购买工业机械。本来由个别农民及其家人经营的小型农场,将被压缩在一起,形成由国家拥有的“集体”农场。斯大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农耕置于国家掌控之下,将可提高产量。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种做法将产生额外的谷粮以供外销,赚取更多强势货币,以资助工业化的计划。斯大林设定目标:5年之内,要让钢的产量加倍,铁的产量增加为3倍。其计划若是成功—在一起工作的农民生产出更多食物,苏联则快速工业化—便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就某些方面而言,他的计划试图复制曾经发生在西欧而肇始于英国的状况—在英国,先有农业生产力的急速提升,然后才出现工业化。这种发展将劳动者从土地中释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成为产业工人。正因如此,亚当·斯中释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成为产业工人。正因如此,亚当·斯释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成为产业工人。正因如此,亚当·斯密称工业活动为“农业的后裔”。但是,苏联的取向非常不同,因为,在英国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所发挥的策划作用非常有限;英国的工业化并不是刻意筹划的结果。相对地,斯大林的工业化计划是一项由国家来规划的努力,其募集资金的方法,则是将农场“集体化”,意味着这些农场的产品属于国家,因此,政府能够更名正言顺地拿去外销。

毫不令人意外的是,农民本身对这项新政策并不热衷。实际上,生产力较高(因而也较富有)的农民尤其不愿接受这种安排。在某些案例中,他们宁可选择焚烧农作物或宰杀牲畜,也不愿被迫将它们交给集体农场。斯大林下令,由于所有的作物、牲畜和农产品如今都属于国家,任何拒绝交出它们的人,或是摧毁它们的人,都是人民的敌人或阴谋破坏者,应当被驱逐到苏联的劳动改造营。

由于生产力最高的农民最可能反对集体化,新制度对于农业生产力的冲击可想而知。既然他们的农产品现在都属于国家,农民便不再有尽力提高产量的动机。干旱、恶劣的气候,以及缺乏马匹在田里工作等因素,也导致1931年和1932年的收成比平常少。结果是,正当斯大林需要更多农产品来资助其工业化计划的时刻,粮食生产的水平却下降了。但是,对于苏联领导层来说,要承认集体化的措施降低了农场的生产力,将是件不堪设想的事。斯大林反而坚称粮产有空前的大丰收,只是某些农民将产品藏匿起来,以免被迫上缴。这个解释将国家持续收取大量谷物的做法合理化,但它也意味着许多农民最后落得没有足够的食物可吃。而且,那些达不到谷物缴交额度或是被怀疑藏匿谷物的人,所遭受的惩罚是让政府把其他农作物当成“罚金”拿走,留下更少的物当成“罚金”拿走,留下更少的当成“罚金”拿走,留下更少的食物给他们。另一方面,城市里的产业工人有丰足的粮食可吃,谷物出口加倍,让外面的世界以为斯大林的方案正按照计划进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