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14)

温故(二十八) 作者:刘瑞琳/主编


现在就是最后关头了,那就是:如果你自己去,你去还是不去?18日毛泽东就面临这样一个选择,你去可能就被人打得稀里哗啦。为什么当时所有中国的军事将领都反对出兵呢?就是他们没有胜利的把握。你出兵干嘛去,你不是出兵要打胜仗吗?没有谁说我们决定发动一场战争,我们一定要打败,除非战术上诱敌深入,那叫诈败。所以所有中国领导人,他们不愿意出兵就是因为没有取胜的把握。武器装备又不如人,人家海陆空三军,我们就只有陆军,而且这陆军还没有打过现代战争。当然,后来就是因为没有打过现代战争,头两仗才赢了。所以大家心里都没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为什么还决定要出兵,这就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的判断,因为毛泽东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打败了也要去,那我想,他一定是对这些军人说的,就是都怕打败仗,但是打败了也得去。你琢磨一下这话是什么话?意思就是军事上的胜败不是主要的,关键就是去还是不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做给斯大林看的,要向斯大林表示中国共产党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一员,中国共产党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所以我想,毛泽东对中国的安全的保障,对新中国共产党新政权是否能巩固下来,他是寄希望于中苏同盟条约的,而不是寄希望于出一支军队来保卫鸭绿江,那是一个小的安全,大的安全是在朝鲜战争这种背景下,可能会导致共产党刚夺取的政权得而复失。蒋介石蠢蠢欲动,反攻大陆,国内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到处活动,反革命分子也跳出来,经济一片衰败。共产党又没进过大城市,上海那会儿,1950年是最乱的,杨树浦发电厂被炸,然后整个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你单单靠志愿军出兵就能够保证安全?所以我想,毛泽东他一定会这样想问题,那就是真正能够帮助中国、帮助中共巩固政权、保障中国安全的,是中苏同盟这样一个政治框架,是苏联对中国巨大的援助,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本人的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一定要做这件事,做了这件事或许就能取得斯大林的信任,那么中国想要的东西就都来了。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推断,毛泽东也不写日记,他也没写为什么这样考虑,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前前后后发生的这些事进行推断,可以证明的是,中国19号出兵,25号就跟美国人打起来了,28号斯大林就下了命令,苏联空军立刻出动,而且可以过鸭绿江。以后,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朝鲜战争空军基本上都是苏联打的,志愿军空军1952年才参战,而且都是外围作战,主战场都是苏联空军打的。而且苏联的援助随之开始大批地运到中国,光米格—15比斯式飞机,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就给了三百九十多架—白给的。网上传说斯大林感动得流了眼泪,我在材料里没看到过,但是我看那些电报能感觉到,斯大林确实被感动了,就是毛泽东会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明知道出兵很可能会打败仗还是去。我就说,一个是双方谁也没想到,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会来人,放心大胆地往前走,麦克阿瑟圣诞节要回家,让步兵往前赶,结果正好志愿军过来,两边走乱了,美国人怕乱,中国人可不怕乱,原来就都是乱的嘛,所以穿插、包围,一下把美国人打蒙了。同时,国内的经济援助也是大量到来,所以我个人认为,毛泽东这个判断还是正确的,他达到了他的目的。也有人们说,中国当时出兵朝鲜并不明智,因为最后战争损失太大,代价太大。代价太大也是一个事实,确实有点得不偿失。其实你到第二次战役打完或者第三次战役打完就结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会儿中国是全胜,而且除了冻伤的,几乎没什么损失。但是,后来被胜利冲昏头脑了,到了1951年1月,毛泽东给斯大林打电报,说美国人不过如此,不怎么样,还不如日本人呢,说我一次消灭他一个军没问题。这时候晕了,头脑发热,最后才造成这个结局。所以我说,我们不能用三年以后战争的结果、这个代价来评估出兵朝鲜的这个决策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讨论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但是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中国出兵以后,中苏同盟才真正建立起来。在此之后,到斯大林去世之前这一段时间,就是1950年到1953年,斯大林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支持中国。当然,也是因为毛泽东在朝鲜掌握了主动权,中国一百多万军队在那儿,所以基本上是毛泽东说了算,斯大林都是支持的态度,中国提出的要求斯大林基本上也都满足了。也就是说,中国出兵朝鲜才最后奠定了中苏同盟建立的这个真实的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