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七年”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1

文学的演练 作者:杨利景


在现有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中,不同史家对“十七年”文学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体现了对这段文学史在价值和立场上的差异。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许多著者对这段历史进入文学史采取了极力压缩的方式。比如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十七年”和文革近三十年的文学只占全书的五章,而新时期以后的二十年却占了八章。黄修己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黄修己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从1949年到1985年,计三十六年,只占全书的两章,而1986年到1998年,计十二年,却占了三章。类似的情况在陈思和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孔范今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金汉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总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等文学史著作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许多学者指出的,“对‘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盲视’几乎成了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李杨:《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笔谈》,《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甚至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它们都会被毫不犹豫地忽略乃至省略。在8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中,公式化、概念化、政治化的‘文革文学’,乃至‘十七年文学’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当代文学’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新时期文学’加以体现的。”李杨:《“文学史意识”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江汉论坛》2002年第3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