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

边陲明珠 作者:鹏鸣


陈国宝告诉我们:

——张姓铜匠到会泽后,偶然得到天然铜料,凿开铜块,发现熠熠生辉的晶体,灵感突现,反复尝试,掌握火候,锻打成型后发现结晶的花斑,粗犷大方,呈现自然,从里到外透射着闪闪烁烁的晶斑,要比人工掺加金银后在宣德炉表面形成的晶斑更漂亮,由此开创了中华一绝的会泽锻打斑铜的生斑工艺。

生斑铜之所以昂贵是因为选料特殊,制作工艺复杂。在挑料上:必须是大自然中的天然铜块。

因铜矿属于伴生矿,常与金矿、银矿等矿物伴生,在火山爆发的高温作用下,金、银等多种有色金属物质就和铜金属融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铜合金,以游离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天然铜自然就显得稀少,在制作工艺上:得到一块自然铜,无论体积多大。要凿去含有杂质的部分。必须选择含铜量高达90%以上,并含金、银等丰富的其它有色金属的整体铜块。

斑铜师傅经剔渣、锻打塑形、烧斑、精工打磨等十余道复杂的锻打和工艺处理后,让金、银等有色金属以斑点形式自然分布呈现在铜器的表面上,所得铜器和工艺品典雅大方,晶斑闪烁其间。

一件好的斑铜作品往往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在斑铜锻打的整个过程中,铜匠师傅不仅要掌握极为精湛的美工造型技术,而且要掌握好火侯,稍不注意,花费了铜匠师傅大量心血的作品就会功亏一篑。

在张克康家,我们只看到一个紫砂壶一样大小的壶盖,却没有看到壶,经主人介绍,原来就在壶体捶打即将成型的时候给打砸了。

泽斑铜合着历史的节拍,经历了一个兴衰曲折发展的过程,又由濒临失传到起死回生。张氏生斑工艺开创于明末,兴盛于清代。

陈国宝说:

——到了清末明初到达了巅蜂时刻,张克康祖父辈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锻打的“斑铜鼎”,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使会泽生斑的工艺誉满全球。

2009年2月,张克康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纪念证书。

在京展出期间,张克康的作品受到了外宾的青睐,受到了许多大学教援、专家、学者的好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