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1)

边陲明珠 作者:鹏鸣


来会泽之前,赵立雄书记就对我们说过:

会泽是古驿站,是中国的铜都,是从前商业的集散之地。他让我们去会泽一定要与陈国宝见一见,听听他的高见。

陈国宝何许人也?

他是会泽的县委书记,人生得十分精干,年纪也就四十来岁,已经因操劳过度而谢了顶。

他十分热情,十分博学,从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学,从商贾历史到民情民俗,他无不涉猎。

“来会泽,我就是博物馆。”他这话颇有底气。

他让我们从了解“铜”开始。

——穿过时光倒流的隧道。漫步到明清时期会泽金钟古镇的铜匠街,随着叮叮当当敲打铜器的声音。弥漫着一种铜战芳香,数十家铜制品手工艺的小作坊中,手艺上佳的工匠们一锤一个节奏,一锤一个声音。

正此起彼伏地忙着锻打老会泽的品牌——铜制器皿和各种铜制工艺品。

我们了解到:随着到东川府运铜大马帮云集于会泽的客商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铜制品,他们会一边爱不释手地掂量着自己喜爱的铜具,一边和经营铜制品的工匠们讨价还价。

每一位喜爱铜制器具的客商们都认为:在铜的原产地所买到的铜器货真价实,且价格比其他地方低廉很多。

谁要是带回一样东川府的铜器回家,或送给亲朋好友,或放在家中作摆设。那是何等的荣耀和骄傲。

陈国宝说:最早的《滇海虞衡志》记载:“锤造炉瓶成冰形。而斑斓者为斑铜”。会泽张氏斑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今天的铜匠街,要不是有金钟镇翠屏社区斑铜第十二代传人张克康传承了斑铜的制作,使会泽斑铜文化大放异彩,支撑起会泽斑铜文化的这块金字招牌,铜匠街也许就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普通街道名词。

张氏家族祖籍南京,先辈均为铜匠,可谓铜匠世家。

张氏先祖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在参与制作大明宣德炉的过程中,一些手艺上好绝佳的工匠,常常运用熟斑工艺的制作。

明末,朝廷从南京召募一支军队来滇开发云南,张氏先祖因熟知铜的属性被充军跟随大队人马来到东川府采办军铜,制作铜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