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彪炳史册的古今人物(5)

边陲明珠 作者:鹏鸣


贵为帝师的理学名臣一一何桂珍

何桂珍(1817一1855),字丹畦,师宗县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贵州学政。三十年(1850年),任咸丰皇帝的老师。

清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何桂珍遭权贵排斥,任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道员。巡抚福济拨200余名老弱残兵,派他到霍山征集溃卒训练。何桂珍推诚奖励士卒,得3000人,并招抚捻军首领之一李兆受,使霍山一带战事平息,老百姓得免兵乱之苦。而巡抚福济却以庐江(今芜湖)失陷而委罪于何,将其参劾落职。

咸丰五年(1855年),李兆受的副将马超江被人杀死,设灵公祭,不少将士前往吊唁:巡抚福济竟以李兆受复反上告,并送密信给何桂珍,要何剪除李兆受党羽,毋使疏漏。不料密信送至李兆受营中。李兆受见信大惊,遂请何桂珍赴宴,暗地伏兵于英山小南门外。何桂珍应邀而来,伏兵突起,何桂珍与随行47人被杀,年仅38岁。

何桂珍英年早逝,生前著有《训蒙千家文》、《六松山房制义》、《何文贞公集》、《补辑朱子大学讲义》等。他为师宗“呜盛堂”撰写的对联:“论秀重升乡万里丹山雏风声宜清老凤;育才期报国十年黄卷古人道不薄今人,”至今流传于世。

首创云南医学堂的《医宗正旨择要》编者——陈子贞

陈子贞(1849—1928),名雍,麒麟城东门街人。因祖辈在麒麟城开“宝龄堂”药房,陈子贞年少时即跟父亲习医识药,并开始阅读《灵枢》、《素问》、《医林指月》以及《本草纲目》等医药书籍,对祖国的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光绪二年(1876年),陈子贞在昆明乡试中举,后在五华书院执教。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弃教行医,在昆明坐堂看病,意欲走一条“行医济世”之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麒麟城爆发罕见鼠疫,陈子贞立即由昆返曲,与本地几位老中医共同研制以“金银花、蒲公英”为主的有效方剂,分发患者,并提出用“火烧地毒”的办法来控制疫情的发展,始在城内各条街道岔口处,挖坑置柴,燃起大火。各家各户也在自己院内挖坑燃火,把死者的衣物餐具等统统烧尽,终于使疫情得到了控制。

光绪二十九(1903年),云南巡抚林绍年(林则徐之子)中风久治不愈,特邀陈子贞为其治疗,几个疗程便将林绍年治愈。此后,陈子贞在云南中医界就更具盛名。紧接着,经林绍年举荐,陈子贞又去云南医学堂执教,为云南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以致云南中医界流传“三位名医,皆出其门”的佳话。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陈子贞编著的《医宗正旨择要》正式出版,它的问世,赢得了医学界的高度评价,有人把《医宗正旨择要》与《滇南本草》列在一起,认为是云南医学著作中的精品,人称:“云南药学首推兰止庵,医学首推陈子贞”。

1924年,75岁的陈子贞告老还乡,在曲靖城东门街仍开“宝龄堂”药房,常对一些贫苦百姓免费施药,而对卧床不起的危重病人,则登门诊治,其医术医德,被广为传颂。

1928年,陈子贞病逝,享年79岁。

1984年,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编著的《中医人物辞典》载:“陈子贞,清医家,著有《医宗正旨择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