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车两边的人肉挂(2)

1942:饥饿中国 作者:孟磊 关国锋 郭小阳


站在洞口处,看不到涵洞有多深,只感觉到阵阵夹着霉腐之味的凉风,从里面扑来。摄影记者打开闪光灯拍了一张照片,只见里面依然是深不可测。

宋鹏飞说,这个涵洞之于逃荒的灾民,既是一个避难所,也是葬身之地。

一方面,由于日军的飞机、大炮经常轰炸潼关县城,一听见轰隆的炮声,火车会赶紧倒回进涵洞,待炮声稍停,火车就加足马力,快速驶过前面的铁路桥,到达不远处的潼关车站。这个涵洞,使得搭载灾民的火车躲过了无数次炮弹袭击。

另一方面,很多火车顶上的灾民,由于行李超宽超高,过洞时被扫下车去,直接掉进车轨下。列车过后,落车的灾民早已血肉模糊。

爬满灾民的火车

老县城拆迁,火车站只留在记忆里

这70年间,宋鹏飞所在的潼关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9年起,由于过高估计了三门峡水库蓄水水位,潼关人开始向新县城搬迁,千年古城一夜间成了空城。后来黄河水并没淹没老县城,一部分人又搬了回来,但几经拆毁,老城曾经的繁华已无法恢复。

宋鹏飞居住的地方,现在叫秦东镇胶泥沟村,相邻的老火车站早拆毁殆尽。遗址上方,西潼高速横穿而过,到西安仅需一个多小时。而这一段路程,在灾难频仍的上世纪40年代,即便坐火车也需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

当然,在那个年代,能坐上火车,对灾民来说已经很幸运了,至于时速、舒适、安全,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暇顾及——人们只知道生路就在前方,无论多么危险,只能一路向西。

胶泥沟村入口处,有两个光秃秃的水泥墩,上面种上了玉米、蔬菜。村民孙万民说,这就是以前的铁道桥墩,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火车站遗迹。

“小北京”的称呼,随着潼关故城的衰落一去不返,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的潼关早已不复存在,那段辉煌的过去也逐渐被淡忘。一起被淡忘的还有,商代时潼关被称作“桃林”,每到春天,百余公里的桃花竞相争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