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持久战(3)

毛泽东传 作者:丽贝卡·卡尔


毛泽东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唤起人民大众改变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觉悟,阐明他们在革命行动中的历史角色。在毛泽东主义中,尤其是在与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甚或是列宁主义相比,人民大众的革命觉悟和政治意识,比社会结构的自身给予性占据着更为优先的地位。也就是说,社会关系结构将会约束某些变革行为开展的进度和程度,比如财产与权力将如何分配,城乡生产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新调整,如何提高民众文化水平,诸如此类等等。然而,毛泽东认为,人民大众的自觉革命行为能够突破固有历史现状的约束。当时不少学者都将这一重点称为“唯意志论”,其实这些异见恰恰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认定,即毛泽东主义的政治理念是不能从大众政治中剥离出来的。正因如此,毛泽东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的政治,不能够脱离日常生活,而只由少数远离大众的精英人物参与。其实,它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它是转变社会结构斗争的一部分。

毛泽东主义的政治理论的必要因素,是将基于教育和广博知识的理论规律,与通常被界定为局部关系的大众日常经验与生活方式相结合。这就是毛泽东主义者奉行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来源。群众路线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理论方法。具体地说,就在一项政策的构想之初,理论与历史的分析便应渗透于其中;然而,一旦遭遇现实世界,这些政策和理论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最终,经过调整的理论成为“纠正”实践与方针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语言中,这一工作路线被转化为一句标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要求承担制定并落实政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保持永远的灵活性和持久的分析性。他们不能成为书呆子或一味地依赖抽象理论,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唯一正确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因地制宜的。

延安时期,政治实践一直以发起人民大众的抗日热情和社会变革意识的运动为中心。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革命的文化与文化的革命都同时深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当中。中国共产党得以站稳脚跟并且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不少胜利,这便是延安时期政治理论与实践正确性的有力证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