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找失踪的北京城市史(2)

拾年 作者:王军


1215年,蒙古攻陷中都;1267年,忽必烈(1215~1294)在中都东北郊大规模营建大都新城。对元大都城址的考古工作,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从1964年开始进行,至1974年基本结束,先后勘察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河湖水系等遗迹,发掘了十余处不同类型的居住遗址和建筑遗迹,形成了《元大都的勘察和发掘》《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元代居住遗址》等报告,证实元大都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今建国门外南侧的古观象台即元大都城墙东南角墩台旧址,元大都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的中轴线吻合,今天北京内城有许多街道和胡同仍保存着元大都街道布局的旧迹,等等。

此项工作,填补了元大都研究的空白,为城市考古积累了丰富经验。遗憾的是,这类科学而系统的考古工作未能朝着北京更为久远的历史延伸,以至于对元代之前,特别是金代之前北京城址的状况,至今多停留在文献和推测阶段。

不该被忽略的城市考古

1990年和2000年,北京市先后两次发起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蓟、幽州、辽南京关系密切的宣武区一带,改造活动剧烈。1990年在北京西厢道路工程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区滨河路两侧,探得金中都宫殿夯土13处,南北分布逾千米,并作局部发掘,确定了应天门、大安门和大安殿等遗址位置。但在此后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尽管在宣武区不时有一些地下古遗迹在施工中被发现,但它们都不是文物部门主动发掘的结果,它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施工单位野蛮地破坏。

2000年至2002年,北京拆除的危旧房总计443万平方米,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值此旧城改造的关键时期,北京市文物部门并没有把主要考古力量放在旧城区,旧城内除个别地

点外,几乎都被放弃了。

2001年,在宣武区菜市口西南侧一处建筑工地,地下挖出百余口古井。据在现场调查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岳升阳辨认,这些古井从战国、西汉、东汉,到唐、辽、金、元不同时期的都有,证明这里是古代北京城市人口长期聚居的地方。可这个极其重要的发现,未获文物部门重视,仅宣武区档案馆派人收走一个完整的陶井圈。

这处建筑工地的基坑吃掉了烂缦胡同的北部,这条胡同一线,一直被认为是辽南京和唐幽州的东城墙位置所在。清人赵吉士(1628~1706)在《寄园寄所寄》中写道:“京师二月淘沟,秽气触人,南城烂面胡同(烂缦胡同旧称——笔者注)尤甚。深广各二丈,开时不通车马,此地在悯忠寺东。唐碑称寺在燕城东南隅,疑为幽州节度之故濠也。”岳升阳在工地的基坑里找到了烂缦胡同的剖面,从赵吉士生活的康熙时期的地层往下看,被扰动的路土根本就没有到达唐代的地层,它显然不是幽州的故濠。那么,唐幽州和辽南京的东城墙到底在什么位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