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吴彤们》 笙赋四谛(5)

吴彤们 作者:吴彤


四谛之“正”

“正”是笙的第四种精神。从《周礼》中我们得知,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负责总管教习其他管乐器,并以其音准稳定、律音相和的特性,被誉为“五音之长”。到了近代,无论小型民族乐队,还是大型民族管弦乐团,无一例外都由笙来校定音准。这正是因为笙的音准相对稳定的缘故——所谓相对稳定,是指一旦将笙音校准之后,不会因为演奏者的水平而影响音准,并且可以在短则三五天、长则一个月的时间内,不会发生走音的现象。

笙的校音工作,我们称之为“点簧”,是指通过增减簧舌上面朱砂蜡的重量来调节音准的过程,蜡多了音就会低,反之则升高。这是一项非常细密的工作,一定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做好。小小的簧舌只有几毫米宽,上面的蜡头只有芝麻大小,调节时既不能将蜡黏住簧缝,还得考虑到吹吸时气息的强度和音准的变化。

如果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么,点簧就是个例证——因为点簧的依据是律制,所谓律制,是一种规定和计算音阶中各个音的精确高度的数学方法。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律制标准,比如中国的五度相生律和纯律,西方的十二平均律等等。而每种音律都有它的优势,但没有一种是绝对完美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对于校音点簧这件事,要达到绝对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才能接近完美呢?为了达到最好的音准,点簧时既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度相生律,还要配合十二平均律的校音方法。在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要在细微到一两个音分的差别间进行调和(每两个半音之间是一百个音分的距离),从而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

我发现,这不但是校正音准的过程,也是一个正心调性的修炼。经过和笙这样深度的沟通和交流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甚至达到一种合而为一的状态。发声灵敏、音准和谐的乐器,有助于我进入深度表达的状态。那时候,几乎可以忽略技术环节,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深深的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

这就是“和”“德”“清”“正”——有关笙的四种精神。

我想,这不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的上古先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