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然·历史·人——张承志的世界(2)

文学的选择 作者:吴亮


有时艺术上的外延会惊人地扩展,使作者无法控制;而事先埋设一个谜底般的用意反倒产生形与意的脱离。总之,好的艺术总给人以象征性的联想,不管是作者的自觉抑或是非自觉。当我转而把视线投向张承志小说里自然元素的其他构成物——比如地貌、星宿和苍穹时,便要历历在目地回想起他的《绿夜》、《老桥》、《大坂》、《戈壁》、《黑骏马》及《北方的河》中的某些段落来。在那里,我总能听到一种仿佛是来自地心和天际的轰响,它响彻耳际,经久不散。草原、石岬、峡谷、戈壁与大河,是张承志小说的几个基本背景。确切地说,它们不是一幕幕可以临时更换的舞台布景,而是这一舞台本身。甚至它们自身也加入进来参与了演出:以那种沉默有力的潜对话和巨大的动势。尤其当不畏艰辛富有韧劲的人们栖息在它们之上或它们之旁的时候,它们便汇入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范畴,而不再是纯粹外在的了。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涵盖于自然之上,或是这种主观色彩因自然的引触而增强,都不过说明了,一个深谙自然的人必是人的意识非常之强的,而人的精神之高扬也必使人对自然形成强烈的激动。我无意就此猜度张承志个人资禀如何。然而却从他的小说中感受到了同一:自然和精神的同一,形象和内蕴的同一,艺术和观念的同一——它们在一个较高的意义上乃是等值的。

张承志迄今为止所擅长描述的自然地貌都是内陆型的和高纬度的(就我国国界以内的范围而言)。它的干燥、空旷和荒漠使居住者相对稀少,它的与世隔绝促成了它在传统文化和风尚上的超常稳定状态,它的交通不便使它较少与外界有所交流,它的未被开发和开垦的土地保存着一种原始的而非人造的环境,这一环境加上它远离都市同时也因自给自足而对现代社会的商品概念十分生疏。于是,这一切闭锁的天然或历史的因素滋养了它独特的民风和民俗,并形成了它独特的民歌和民谣。一种文化上的纯粹性和排他性,都保存了这一自然环境给予人们的最初启蒙因素。如果不是长期影响,任何外来文化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它躯体上打下印记。

我还注意到,张承志的小说整个来说都贯穿着对历史的感悟——对个人历史足迹的回顾,对一代人历史行踪的检视及对整个北方民族历史遗物的神往。这种对历史的感悟渗透在张承志的小说里,它触及到思辨理性尚未来得及具体把握的意蕴,同时也为思辨理性的展示提供了极牢固的基础。譬如对传统与求新、衰老与初生、继承与抛弃等等问题,都以感悟的方式被提出了,同时也暗示了理性解决的方向——虽然并不以肯定的语气。在张承志小说中涌现出来的思辨性被深深地裹在感悟的形式中,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绝不单是一种考据,它更属于一种激励精神的想象,它开拓人的胸襟,使人们在向后的观照中获得了对自身的确信。在他看来,历史不是一堆衰朽了的废墟,只要我们以现代意识重新考量它,不难从那被时光和变化掩盖起来的历史底层中发现熠熠生辉的精神宝藏。当我们从自己身上突然感受到正流动着祖辈的血液时,一种生命的继承感和绵延感就会使我们无比地激动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