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 作者:尼古拉斯·罗伊尔


你若死了,会发生什么事?若真的死了,你又将被如何记住?在西方文学史和哲学史上,《哈姆莱特》(1600—1601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最专注、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探索。莎士比亚笔下许多有名的短语就出自《哈姆莱特》。比如,“在我的心灵的眼睛里”(1.2.185)、“生存还是毁灭”(3.1.57)、“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3.1.68)“开炮的要是给炮轰了”、(3.4.190)、“此外惟余沉默”(5.2.311)。其中,第一个与看到死人或鬼有关,其他四个也都与死有关,这或许并非偶然。当然,哈姆莱特是虚构的人物;但我们可能会觉得,在某些方面,我们对哈姆莱特的了解,要超过对现实中遇到的大部分人的了解。我们刚列举的五个短语,全出自哈姆莱特之口。哈姆莱特临终时说“此外惟余沉默”,“此外惟余”主要理解成“其余的是”“剩下的是”。剩下的,真的是沉默吗?一个人,真的能够一整天不被某个人(其实可能是上百号人)暗暗议论吗?哈姆莱特临终时说的话,远非是最后一句与哈姆莱特相关的话。即便看起来简单易懂的“此外惟余”,也并不简单。哈姆莱特说完临终遗言,霍拉旭紧接着说道:“晚安,亲爱的王子,愿成群的天使们用歌唱抚慰你的安息!”(5.2.338–339)“此外惟余”对应的原文单词是 rest,霍拉旭的话,让人想到 rest的另外一层含义“安息”,包括最深沉的“安歇”(死亡)。天使们真的在用歌唱抚慰哈姆莱特的安息吗?哈姆莱特安息了吗?在哪儿?什么时候?在某种意义上,莎士比亚的这部戏剧讲的是一个人(哈姆莱特)乞求一个鬼(哈姆莱特被害的父亲的鬼魂)“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1.5.190)的故事。在莎士比亚所有作品中,《哈姆莱特》可能是最不安分的——最“颠倒混乱”(1.5.196)、最令人心神不宁的。

其不安分与不安宁,不妨从该阅读(或观看)哪个版本的《哈姆莱特》说起。《哈姆莱特》大体上有三个版本。《第一四开本》出版于 1603年,和 1604年出版的《第二四开本》相比,第一版篇幅较短( 2200行),多有误记或误读之处,也被称作“盗印版四开本”。《第二四开本》有 3800行,普遍认为这一版以莎士比亚的手写稿为蓝本。第三个版本出自 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该版做了大量小改动,也有重要的增删。比如, 1623年版中就没有“开炮的要是给炮轰了”这个短语;哈姆莱特在第四幕第四场中的著名独白(从“我所见到听到的一切,都好像在对我谴责”开始)也被删掉了。通常认为《第一对开本》中的版本是基于手抄本(比如台词本)修订的,或许更接近莎士比亚在世时,剧场上演的《哈姆莱特》。不过,和《第二四开本》一样, 1623年版的剧本太长,难以一字一句照搬上舞台演出,从很多方面说,它主要是用以阅读的文学文本。在下面的讨论中,我将引用牛津版,该版以《第一对开本》中的版本为“对照文本”;不过我也会着重讨论《第二四开本》和 1623年版之间的几处差别。

这部戏剧中的许多词汇已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同样,《哈姆莱特》的剧情梗概也跟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其他名著一样家喻户晓。作家们纷纷将剧情融入自己的作品,如汤姆 ·斯托帕德( Tom Stoppard)的《十五分钟读懂哈姆莱特》(The Fifteen Minute Hamlet)和理查德 ·柯蒂斯(Richard Curtis)更为粗俗(不过也更为有趣)的《光头佬哈姆莱特》(The Skinhead Hamlet)。毕竟,诚如波洛涅斯所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2.2.90)。因此,用 300字来概括就是:克劳狄斯暗杀其兄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然后娶其嫂乔特鲁德,自己当上国王。已故国王变成鬼来找儿子(丹麦王子,也叫哈姆莱特),告知谋杀之事。丹麦王子因父亲惨死和母亲改嫁深感悲痛。他在独白中思忖着一定要复仇,却又迟疑那鬼是不是被派来诅咒他的魔鬼。他组织上演一台戏剧《捕鼠机》,重现传闻的谋杀案,以确认克劳狄斯的罪行。最后他确实杀了克劳狄斯,只不过许多人跟着陪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