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近代词风流程描述

近代词史 作者:莫立民


力量和动力。当某些利益一致或志趣理想一致的人群集合在一

起形成组织或集团、并致力于某种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生变革

的时候,他们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有时是无法估量的。社会变化

和革命往往是被集团所引发和领导的。集团是社会变革的中坚

力量。文学的变化也是如此。鸟瞰近代词坛,我们得出的印象

是,近代词社和词派数量可观,每个词社和词派所倡导的词风也

不尽一致,这些词社的蜂涌出现和词派词风的辗转嬗变,在近代

词学领域里形成了绵绵不断的词学群体运动,这种群体运动无

疑地促成了不少词学名家的产生,也无疑地推动了近代词学不

断向前发展,激活了近代词学的生命力,使得近代词学形成群峰

耸峙、百舸争流的繁盛局面。还应指出的是,无论在词社和词派

的数量和创作水准上,近代词社和词派均是我国古代词学史上

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词学是我国古代词

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丰收期之一,近代词学、词社、词派之间

和词社、词派内部之间相互奔竞的局面,也使近代词坛展现了竞

争的美丽丰采和无穷魅力。

二、近代词风流程描述

近代词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

词人、词作之多超过清初期及中期。至于流派,更为纷繁。除了

人多势众的常州派主盟词坛外,清初的阳羡派、浙西派均有馀

响。纳兰词感伤凄恻的词风,也有为数不少的同调。岭南词、湖

湘词、闽中词以其鲜明的地方色彩给人以异军突起之感。同样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批与时俱进的词人,他们大多为维新派人

士或民主共和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在改造传统诗歌的同时,也

通过词作来发抒襟抱,展示新的时代精神。他们的创作,开拓了

3 S

词的表现领域,与传统词派相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近代词

客观存在的格局表明,近代词的发展自始至终为一个多元发展

的局面。但是“,多元"并不意味着力量均衡对称的平行发展,事

实是多元的格局比较容易鼓励词的创作风起云涌般地争竞于南

北。各派之间的争竞,也更容易使一个符合词学内部发展规律

和社会时势变化需要的词派脱颖而出,成为词坛的主潮流。常

州词派就是在近代词坛多元竞争的大格局下,几经嬗变与壮大,

演而为近代词坛多元格局中的主流一极的。

清词发展至近代,常州词派及其词风的鼓扬、传播与其泽被

词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关于这一点,不少文学史家看得

很清楚。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较早论及张惠言、张琦的词,他

说 :

嘉庆间填词家成推吾郡张皋文太史惠言,专主比兴,所

选词自五季迄同时朋从,仅四百馀阕,矜严已甚。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则云:

万事万理,有盛必有衰,而于极衰之时,又必有一二人

焉,扶持之使不灭。词盛于宋,亡于明。国初诸老,具复古

之才,惜于本原所在,未能穷究。乾嘉以还,日就衰靡,安所

底止。二张出而溯其源流,辨别真伪。至蒿庵(谭献)而规

模大定,而词赖以存矣。盛衰之感,殊系人思,独词也-y-哉!

陈氏之语虽有偏颇之处,但他能看到常州词派及词风在有

清词史中的重要地位,却也慧眼独具。

现代词学家黄孝纾在《清名家词序》中也发表了与陈氏几乎

一样的看法,他说:

清代学术昌盛,度越前明,康乾之交,两开制科,才俊辈

3 6

出。国初词人,大半为鸿博之士,故能恢畅元音,黻黼盛治,

风尚所趋,浸成流别。迦陵振采于三吴,竹坨明棰于两浙,

并衔花佩实,质有其文焉。逮阳湖张皋文辈崛起乾嘉,标举

意内言外之旨,一洗侧艳馒钉故习,世益知词学托体之尊。

成同以来,兵事傲扰,外患日急,才智之士,蕴其忧闵忠爱悱

恻芬芳之怀,一寄于词,越世孤往,其绪益昌。远若蒋鹿潭,

近若王半塘、郑大鹤、朱疆村诸人,虽各月伞蜜阳湖,至其广己

造哀,寄心家国,以蕲合拙重大之旨。虽起茗柯诸老于九

泉,要不能无前贤后生之畏。庸非遭际之迥殊,而造诣有独

至邪 ?

这篇话,言简意赅地概述了有清一代词的发展历史,指出了

常派词人和词风主导近代词发展进程的史实。

如果以常派词风为主线考察近代词风孕衍嬗变的流程,近

代词风流程的消长兴替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一)曙色初现——浙派词的困顿与常派词的孕育。

浙派词往往以意境清空醇雅、词调圆转浏亮、琢句工致精美

取胜,但内容较贫乏,气格较柔弱,从朱彝尊到厉鹗,这一缺点越

来越突出。文廷式讥评道“:自朱竹坨以玉田为宗,所选《词综》,

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慢0 tt《( 云起轩词钞序》)厉鹗之后,

浙派词更是一味模拟,无聊之作充斥翰楮,不少词作诚如金应畦

所指责的那样为“淫词”“、鄙词”和“游词”。

浙派词走到嘉道之际已成强弩之末,有清词坛企盼着新的

词派和新的词风的出现。

嘉庆时,常州武进人张惠言、张琦兄弟出而矫之,于是一种

新的词派和新的词风便应运而生,经过不断滋生、成长,扩展至

道光中叶以后渐而成为影响近代词坛近百馀年的常州词派。

tt二张’倡导的词风,他们所心仪的词学理念之所以能够成

3 7

“派”,影响近代词坛近百馀年,不是偶然的。一是他们所倡导的

词学理念中强烈的干世情结迎合了近代乱世士人们企望变革、

欲有所为的普遍心态。张惠言为乾嘉之际著名的今文派《易学》

大师,其治词,喜将词学与现实政治作比附,有着强烈的干世色

彩。张惠言反对把词当作“小道",力图提高词的地位,在《词选

序》中,他认为“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

使词与诗同科。他强调词必须以比兴寄托为主,反对琐屑位钉

之习,主张“意内言外”、‘!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为了矫正浙派词的轻弱,提倡词要“深美闳约",厚重质实。总

之,在张惠言的心目中,词与诗不仅同科同源,而且也完全应该

将词当作诗一样来写,词完全可以和诗一样,作为词人表现自

我,干预现实的工具。二是“二张"不仅有吸引人的词学主张,而

且他们各自的词创作也造诣颇深,魅力四溢。张惠言一生只写

出四十六首词,数量不多,但他倾注其所有情感来进行词创作,

使其词的创作达到很高水准。其《茗柯词》抚时感事,赋物绘景,

情韵真挚坦荡,温雅俊逸,体格高洁清纯,确系我国古代词史上

的上乘作品。如《木兰花慢·杨花》借杨花形象寄寓作者怀才不

遇、自伤飘泊的感慨。《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搂》五首,则

发抒了他百年几许、岁月如梭的感叹,这些词均写得委婉洄旋、

清寒纯洁、情真意切,尤能引起清代广大中下层“寒士"的共鸣,

与浙派诸多质木无情的词作相较,宛似沙漠中突然冒出的一丛

丛绿草,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惊喜。正是由于张惠言在浙词衰颓

之时自出机杼,别开生面,所以他被后来的常派词人奉为是派创

立的始祖。

对“二张"孕育始发常州词风之贡献,清季词学家夏敬观有

较公 允之评价 :

武进张惠言与弟琦撰《宛邻词选》,琦子曜孙复叙录嘉

3 8

庆词人为《同声集》,荆溪周济与张氏甥董士锡善,继为《词

辩》,于是风气稍变,浙派外,常州别树一帜。《( 广箧 中词

序》)

(二)风起云涌——常派词的光大兴盛;哀凄的纳兰词风;稼

轩风;独标一格的岭南、闽中、湖湘词;浙词续响。

常州词风风靡天下成为近代词坛的主流词派是道光十年

(1 830 )之后的事情。从此时至光绪中叶临桂词派渐起,是光大

兴盛的常州词与多种词风并存的时期。这既是常州宗风大盛近

代词坛,成为近代主流词风的时代,也是常州宗风与多种词风和

平共处的多维多元的时代。其他词风在此期也卓然 自立,大放

异彩。这是近代词沧海横流、取得不少重要成果的时期。

孕育的常州词风此期在周济、董士锡、蒋学沂、汤成烈、庄

械、谭献、陈廷焯等人的先后鼓扬下渐而喷薄而出成为近代词坛

代浙词而起的主流词风。常州词派宗风远播,实始于张惠言卒

后三十年,即道光十年(1 830 )张琦重印与其兄所编《词选》以及

道光十二年(1 832)周济刊印《宋四家词选》之后。周济在近代诸

多常派词人中对常州词风的发扬光大实居首功。正是由于他的

大力倡导“,二张”所倡导的常州词风才在近代词坛广为流布,为

不少词家所接受,进而成为近代词坛的主流词派。他发挥张惠

言“意内言外”说,进一步强调词必须要有寄托“,非寄托不入,专

寄托不出",他还倡导词的“论世”作用,要求词人“见事多,识理

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 自树一帜矣。"

《( 介存斋论词杂著》)同时,他还为词人的词创作指出一条循序

渐进的具体的创作道路“:问途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

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 宋四家词选 目录

<序论>》)周济的词学理论无疑地发展、开拓了张惠言的词学思

想,为常州词派的词创作指明了方向。对周济发扬光大常州词

3 9

风之贡献,清季以来许多词学家均有赞誉,朱孝臧曾赞扬道“:金

针度,词辩止庵精。截断众流穷正变,一灯乐苑此长明,惟演四

家评。”(《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

项鸿祚、蒋春霖为这一时期词坛声名卓著的两大家,他们均

不受浙派或常州派词的羁绊,主要效仿纳兰词风。他们与纳兰

性德被认为是“三百年中,分鼎三足”(谭献《箧中词》)的词人。

项鸿祚在《忆云词·自序》中曾自称:“生幼有愁痴,故其情艳而

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他的《忆云词》出人五代两宋之间,与纳

兰词风格相近,具有一种细美幽约、哀戚郁苦的特色。谭献《箧

中词》评之云“:莲生,古之伤心人也。荡气回肠,一波三折。"蒋

春霖的《水云楼词》在清季颇受称誉,吴梅在《词学通论》中曾尊

之为清词之冠。《水云楼词》很少花鸟的吟咏,更不作无谓的应

酬,不少篇什着力渲放其身世之悲和乱离之苦,每每写得苍凉沉

郁,婉转激荡,哀情横放,备极酸辛,极具审美和认识价值。陈廷

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评鹿潭词日:

鹿潭穷愁潦倒,抑郁以终,悲愤慷慨,一发于词。如《 卜

算子》云“: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

是春归处。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

向天涯去o”何其凄怨若此 !

这一时期,不受浙派和常派词风牢笼,独标一格的词还有岭

南、闽中词。嘉、道以来,岭南词学渐兴,出现了以陈澧和“岭南

三词人"叶衍兰、汪琼、沈世良为代表的一大批风格卓异的作家,

这些词家由于长期生活在岭南,不易受主流词风影响,故其词作

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岭南词偏于“雄

直"和“雅健",堂庑阔大,风骨挺劲,才情秀出,胸襟坦荡,在凌云

健笔中又有一股清雅之气,在近代词风中.别具风神。闽中词是

4 D

随着谢章铤的出现而活跃于近代词坛的。谢氏一生大部分时间

生活于闽中,他在闽地组织的聚红词社是近代词史上著名的词

社,词社前后唱酬约二十年。“聚红”词群为词大多与时事攸关,

词社成员也多系风尘俗吏和科考不显的中下层文士。闽中沦落

不偶的文士李应庚、梁履将、陈文翊、徐一鹗辈均为骨干成员。

“聚红"词群词风或雄沉,或悲郁,或萧疏,或激荡,接近辛弃疾一

派,为近代稼轩词风在闽中的嗣响。另外湖湘词也为这时期词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咸、同年间湖湘词学渐起,其代表词人

为词虽受常派词风的影响,但也保有自己的风神。张祖同、王闽

运、周寿昌、杜贵墀、孙鼎臣、李洽、邹汉勋、杨恩寿、易佩绅为这

一时期湖湘词人的杰出人物。其中又以张祖同和周寿昌词名尤

著。张祖同为词希踪周清真,李佳《左庵词话》称“希踪白石,抗

手玉田”“,律吕谨严,音节人古”。周寿昌一生身历五朝,其为词

不主故常,而尤以小令为佳。以上词人,以他们的杰出的词创作

成就,为湖湘词学在近代词坛争得了一席之地。

这一时期的浙派词虽然不复有往昔显赫的声威,但不绝如

缕,仍然在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道、咸、同三朝,从事浙词创作

的词人大致有:陶梁,字宁求,号凫芗,江苏长洲人。嘉庆十三年

(1 808 )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有《红豆树馆词》。冯登府,字云

伯,号柳东,浙江嘉兴人。嘉庆二十五年(1 820 )进士,曾官福建

长乐知县,以浙江宁波府教授告归。有《种芸仙馆词》。曹懋坚,

道光十二年 (1 832 )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有《昙云阁词》。仲

湘,字壬甫,号兰修,江苏吴江人,诸生。著有《宜雅堂词》。计光

忻,字曦伯,号二田,浙江嘉兴人。布衣,有《守甓斋词》。张金

庸,字良甫,号海门,浙江平湖人。道光二十一年(1 84 1)进士,官

至侍讲学士。有《绛趺山馆词》。黄燮清,字韵珊,浙江海盐人。

道光十五年(1 835 )举人,曾官湖北县令,有《倚晴楼诗馀》。王寿

4 7

庭,字养初,江苏吴县人。诸生,有《吟碧山馆词》。潘钟瑞,字麟

生,江苏吴县人。咸丰贡生,有《香禅词》。刘履芬,字彦清,浙江

江山县人。咸丰兵起,从军江北,积功至知府。有《鸥梦词》。张

鸣珂,字玉珊,浙江嘉兴人。咸丰十一年(1 86 1)拔贡,官至江西

义宁州知州,有《寒松阁词》。而活跃于道光中期左右的“后吴中

七子"也为浙派词人群。有如此之多的词人在浙词淡出清代词

坛的领袖地位之后还依旧以浙派词风为旨归,这充分说明浙派

词依旧还有其生命力,浙词依旧是近代词坛一支重要的有生力

量。那种认为浙词在近代已销声匿迹的看法是缺乏依据的。

从道光十年到光绪中叶,是灾祸深重、苦难无穷的数十年。

开始为鸦片战争,紧接着就是太平天国内乱,白骨向天,饿殍遍

野,庙堂孱弱,洋夷狡凶,内争惨酷,当此之际,每个具血性、存天

良,心系家国和民族安危的爱国之士,莫不为之沉痛、悲慨、愤

怒、呼号。近代一些词人在这板荡惨痛的时代里,以词为载体发

抒他们面对乱世的激烈心绪,稼轩风在有清词坛继阳羡词派后

得以爝火再燃,再掀创作高潮。邓廷桢、林则徐、龚 自珍、孙超、

赵起、周闲、张景祁等人为近代稼轩风的主要人物,他们在词的

创作中不同程度的显示了稼轩风。邓廷桢的《双砚斋词》气势寥

阔,情韵高健,谭献《复常 日记》认为邓词是“将军白发之章,门掩

黄昏之句",很能抉中要旨。林则徐词慷慨激越同于邓廷桢,而

疏朗过之。二人在词中均以劲切之笔抒发了他们忧国忧民的胸

襟。龚 自珍的词和他的诗一样,奇采飚发,在表现时势人心方

面,是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见深度和强度的作品。周闲的《范

湖草堂词》直接描写在鸦片战争中血与火的战斗生活,时而肃杀

冷凛,时而壮怀雄姿,时而忧思迷惘,深得稼轩词的雄奇沉郁之

风。孙超、赵起、薛时雨、周开麟诸人的词则描写鸦片战争或太

平军内乱时的衰败景象,表现出一代文士心灵的种种惊悸和深

4 2

沉悲哀,给人以一种神州陆沉、陵谷变迁之感,这些词人以倚声

小词反映时代的陵替轨迹,从而传承了稼轩词哀时忧民的精神

脉息。虽然这脉息起搏得并不强劲,但终究为近代词坛开出了

一丛风神 自禀的幽艳晚花。

(三)青山夕阳——临桂成派与维新、革命词的出现。

光绪十五年(1 889),王鹏运在朝廷官内阁中书,与同官好友

端木蜾、许玉琢、况周颐唱酬,不久他们的唱酬词结为《薇省同声

集》,在京师词坛掀起不小的波澜,以王鹏运、况周颐为代表的临

桂词人得以渐露头角。光绪二十二年(1 896),王鹏运在京师举

咫村词社,邀刚入京作官的朱祖谋入社,该社社友有王鹏运、朱

祖谋、况周颐、郑文焯、缪荃孙、宋育仁等人,前四者被后世称为

“清末四大家”。于是以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朱祖谋为代表

的临桂词派得以逐渐形成。临桂词派以王鹏运为宗师,况周颐、

郑文焯、朱祖谋为护法,近代不少词家如张上铄、张祥龄、张仲

忻、夏孙桐、刘福姚、龙继栋等人又群起而附拥之,至是清季及民

初词坛几为临桂词学所笼罩。临桂派自有其卓立特出的地方,

但临桂词派的基本词学理念却源自“二张”的常州词派。王鹏

运、况周颐等人倡导作词的“重、拙、大",强调词的“比兴"、“寄

托",这些见解无疑是对常州词学的继承发扬。对临桂词派推尊

常派词风之贡献,清季词学家蒋兆兰在《词说·自序》中有中肯的

评价:

逮乎晚清,词家极盛,大抵原本风雅,谨守止庵(周济)

“导源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之说为之。虽

功力有浅深,成就有大小,而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

甜熟,练字练句,迥不犹人,戛戛乎其难哉。其间特出之英,

主坛坫,广声气,宏奖借,妙裁成,在南则有复堂谭氏,在北

则有半塘王氏,其提倡推衍之功,不可没也。

4 3

在光绪二十年甲午(1 894 )中日战争中国完败后,中华民族

与东洋日本的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紧张阶段,亡国之祸,迫在眉

睫,于是改良思潮和革命思潮便应运而生。政治上戊戌变法运

动和同盟会革命共和运动波澜壮阔。文学上“诗界革命"“、文体

革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社会变革与转型的滚滚潮流

的鼓舞下,一些维新改良派和革命共和派人士,不仅以诗文为武

器呐喊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以倚声小词为工具发抒心中的憧

憬和理想《,全清词钞》收有清季维新派词人林纾、康有为、谭嗣

同、杨锐、梁启超、汪兆镛、黄遵宪、吴保初、麦孟华、朱德宝、宋育

仁、高狲、潘之博、严复等人的词,数量可观。虽然这些词人多数

不是专业的词家,作词数量也不多,但他们却以他们的“这一类”

词为近代词坛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我们考索清季改良

人士的心灵悸动提供了丰富而感性的材料。清季革命派词人以

同盟会员为主体构成。其中鉴湖女侠秋谨和南社词人高旭、庞

树柏等人为其杰出的代表。革命共和词充满爱国激情和推翻清

廷统治的决心,为清季词坛风格迥异的奇葩,也为近代词多元发

展注入了新活力。

最后还要补充说明的是,除了上述诸多的词学门派、词学社

群与诸多的不同词风外,晚近还有不少一空依傍、自出机杼的词

人,他们个性突出、有特色的词创作,为晚近词增色不少。他们

是建构晚近多元且“大结穴”词学生态的重要作手,不应被忽略。

如姚椿、顾翰、周之琦、赵庆禧、张鸿卓、顾文彬、吴藻、莫友芝、周

星誉、李慈铭等人。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晚近才人词,他们灵心

善感,旖旎多情,无论在词学理论与词创作上,均有自己的独立

倾向和意蕴。尤其是王国维的词论,既是中国传统词学集大成

式的总结,又融有近代西方文艺学的新基质。他们为晚近词学

的繁荣出力不菲,值得重视。

4 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