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长寿青藤 (2)

长江边的古镇 作者:王以培


“我叫陈光辉,今年42岁,家住长寿凤城县三洞村,是三洞村三队三组农民。我们三队一共358人,在177米以下的淹没土地总共114亩——航拍说是69亩,误差那么大。他们(移民局)说以航拍为准,我们说以实际面积为准。但我们说了不算,土地补偿还是按照69亩。177米以下都是保肋地,一等土,都遭淹没了,高头都是退耕还林的滩滩儿土(低能土),里面尽是石子,不能种庄稼。再说照国家规定,25度以上的坡度为退耕还林土。我们那里的坡上,土层不到10公分厚。好土都淹了,剩下十几亩,300多农民,这点土地,怎么维持生活?我们地处城乡结合部,原先有一定优势,种的茄子、黄瓜、豇豆、四季豆、辣椒、南瓜、苞谷和梨子,很容易拿到这边(长寿)来卖。历来比农村收入要高些,生活得还不错。现在情况变了,市里、镇里文件下来,我们接受不了。所有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一切,一人万把块钱。这些钱要管一辈子。今后生活怎么办?子女读书怎么办?”陈光辉如是说。

“我是共产党员,我说话是负责任的。92年的中央文件上写的,要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现在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哪样?根本都没得着落……”他还要说下去。这时,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赶来,不知什么事,将他接走了。

他说话时,人群都围拢过来,你让大家赶紧散开。人群中,叶敬芳大姐拿出一本《重庆市长寿区三峡移民政策文件宣传资料》,说:“这是我们这里发的,你拿回去看么。”你看了一眼,便小心收好。

一阵激动之后,茶馆又恢复了平静,而你心绪难平。回想2002年1月,在不远处的太洪岗也曾遇到过同样的情形:农民祖祖辈辈种了多少亩地,自己说了不算,要“以航拍为准”。而在如此“高科技”面前,农民只有忍气吞声,忍受种种冤屈。而和他们在一起,你逐渐学会了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即使现实无法改变,也能从中汲取教训,学到有益的知识。

他叫舒文武,今年50岁,身材干瘦,打着光胴,呆坐在那里。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问。

旁边人笑道:“他是包格崽儿出身。”

“‘包格崽儿’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劳动,游手好闲的人。”旁边人说。

“哪个说的?”舒文武笑道,“我一直在搞地下工作——补鞋、扫地。”

“家里怎么样?”

“我妈84年死的,父亲94年死的。原先他们跟我在一个厂,长寿轻纺总厂,是线厂、布厂和鞋厂三个单位合并的集体单位,99年垮了。我82年结婚。91年离了婚。”

“为什么离婚呢?”

“关系不好。娃儿读书,她一分钱不拿!”

“几个娃儿?”

“一个妹儿,叫舒玲,86年出生,长得乖唉。比我还高些。去深圳打工了。做什么她回来不说,我也不问。反正我不找她要(钱),她不找我要。还是饿不死。”

“那你就一个人,住在哪儿?”

“就一个人,在上东街住。”他又笑问,“你记这些起啥作用?”

“做个纪念。”你说,并请他签名留念。他签名很费劲,几乎是画出来的。

正说着,又有一位兄弟加入。你给他们敬烟,他们都很高兴。新朋友名叫黄桷树,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小时候遭狗咬了,怕遭不住,去拜了一棵黄桷树,后来好了,就改名叫黄桷树。我们那边一共有8棵——‘黄桷树,八条路。’

“我们家住在长寿凤城区白塔村,那里有一座白塔,是解放前几个地主出钱修成的,一共七层,108步梯子(石阶),每一层都有菩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给打了。前些年,我们那里一个叫詹文光的农民在白塔侧面的堤坝上挖土,掏到一个菩萨。他就把菩萨搬到白塔的底层。每年旧历6月19日,观音菩萨的生日,来烧香的人多哟!他(詹文光)在那里扫地,卖香烛纸钱,还挣到一些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