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剩男剩女生活史(1)

中国女人书 作者:《新周刊》


文|谷正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真实历史中的孔子并不古板,二十岁娶了丌官氏,知“食色性也”,编辑《诗经》时将歌唱男女结合的《关睢》置首,其目的或劝剩男剩女不要迷恋可以放纵的青春。

可惜事与愿违,《诗经?周南?汉广》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有人认为“游女”就是剩女—不接受男子的婚求而有自己思想的孤独女人。这些披古风悠然随舟漂荡于清清汉水的女子,或许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甘愿为无所归依的剩女。

真实历史比《诗经》更骨感,在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因为价值观、贫穷、出身、战争、制度、生理等原因,制造了无数难以被后人观照的剩男剩女群体,古称“独”,与“鳏寡孤”并列。

男的通常叫“单身公”“单身佬”“逸夫”“喇唬”“光棍”“打光棍”;女的叫“姑婆”“老姑婆”“自梳女”和“不落家女”等。1949年以后公开出版物称“大龄青年”,以示不歧视。

大禹,剩男剩女励志的榜样

多大年龄未婚就进入剩男剩女之列?周代有“男子三十,女子二十”结婚一说,而且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就是如此—大禹。

《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这位年届三十当时最忙碌的公务员,在走群众路线时来到了涂山参加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深刻认识到结婚的重要性,遂娶涂山氏结束童子身。大禹的确是剩男剩女励志的榜样,但从古代人均年龄较低来看,男人到三十结婚不太可能,一般而言,过了二十不婚便是剩男。

孔子认为“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

历朝历代亦有适婚年龄规定。越王勾践有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北周武帝有诏:“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婚。”

大唐诗人李颀《古意》记载,“辽东小妇年十五”,李白的《长干行》有称,“十四为君妇”,后来玄宗有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听婚嫁。”大宋时代,司马光在《书仪》中称,“婚龄男十六以上,女十四以上”。元明清之后,大抵如司马光所言。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子十六岁以上未婚就成了“大龄青年”。

梅妻鹤子——剩女的某格高

信仰往往以剩男剩女为代价。图腾时代,性交是对神灵的亵渎,是引起祸患的神秘根源,与神灵相通的职业人,无法享有俗人的幸福生活。如古代罗马的女灶神守护祭司在三十岁之前不能结婚,在一些土著部落仍遗留这种古风;毛利族的图霍人酋长的长女被奉为“普希”,不得与任何男性接触,成为受人景仰的贵妇;特林吉林、巴塔哥尼亚的男巫不许结婚;甚至连南印度尼尔吉里特达的“挤牛奶者”也和祭司一样,只能独身。

在“无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传统社会,不认同这个主流价值观的剩男剩女需要勇气。

荷蓧丈人虽然有勇气阴阳怪气地调侃周游列国的孔子,但他却没有勇气成为剩男,孔子在他的家里见到了丈人的两个儿子。

中国第一个因为信仰(为了长生不老)成为剩男的,也许是东汉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佛学传入后,汉人世界第一个皈依佛门的剩男是北魏时期朱士行(法名八戒),他也是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出家人,千百年后在吴承恩的笔下他从“朱八戒”成了蠢笨、慵懒的“猪八戒”。

第一个女尼是东晋彭城(今徐州)仲令议,她的父亲官至武威太守,她在洛阳听了来自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高僧智山讲佛后潜心为佛,并于公元357年受戒。五胡乱华时的后赵有女尼在都城邺修行,前燕时多至200女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