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年袁世凯(2)

袁世凯传 作者:陈志让


在陈州时,袁世凯结识了一位名叫徐世昌(号菊人)的穷秀才,此人当时还是一位私塾先生,不过后来他成了内阁大臣,最后还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没过多久,两人就成了挚友与死党。徐世昌比袁世凯大一岁,在他们相识的时候,他已是举人。1879年,袁世凯资助徐世昌旅京参加会试,博取进士及更高的功名。徐世昌于1886年得偿所愿。徐世昌离开不久,袁世凯又参加了一次秋试,仍旧名落孙山。

两次考试失败使他相信,通过获取三个学位与一个官职的正统途径来寻求功名,对他而言是一个过于困难的任务。于是,他立刻将自己的追求从文职转为武职,并前往山东的登州(烟台附近),在其嗣父的朋友吴长庆将军指挥的庆军中谋职。袁世凯当时已是一名21岁的成熟青年。

1880年,他在登州遇见了另一位学者。此人名叫张謇(字季直),也在吴长庆军幕中任职。袁世凯向张謇请教诗文,称其为“先生”,因为他自己比张謇年轻六岁,而且那时还仅有一个买来的拔贡 头衔。1902年,当他出任直隶(今河北)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时,他在信中称张謇为“吾兄”,后者当时已是一位大学者和实业家。张謇在回信中说:“足下之官阶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

张謇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与机敏印象很深,极力向吴将军推荐袁世凯担任更重要的职位,同时劝他放弃对获得文职所残存的希望。通过张謇的影响,袁世凯当上了副官,负责庆军的训练和维持军纪。

由于朝鲜都城汉城 发生兵变,1880年至1882年的那段闲适、宁静的日子突然中止。这个国家当时处于中国的宗主权之下,因此,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把吴将军及其庆军派去镇压叛乱。袁世凯此时正是庆军中的一员。

朝鲜国王温和而善良,但性格软弱。他是李氏家族兴宣王子的儿子,于1864年登基,时年十二岁。在他即位后,其父获得“大院君”的称号,并掌握了摄政权,其同时代人将其描述为“铁石心肠”。2他无疑是个贪得无厌、不择手段的人,但依然颇有才干。尽管朝鲜已经与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德国和法国建立了联系,他仍然推行孤立主义的政策,决定不与任何外国列强发生关系。中国在1839年战争之后的遭遇,以及日本自佩里准将1853年的远征 之后所发生的情况,都未在其脑子里留下丝毫印象。1866年,根据他的指令,大约两千名朝鲜天主教徒被屠杀。第二年,日本开始致力于与他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先后于1868年、1869年和1892年派出使节,但均无功而返,而这又都归因于大院君排外的态度。

日本正在迅速成为远东不可忽视的强国,其对朝鲜的兴趣越来越明显。只因考虑到其宗主国古老大清帝国的庞大和威望,才使之未敢贸然去加以征服。1873年,岩仓政府派副岛种臣赴中国互换《中日通商章程》的正式批准件,同时打探中国对朝鲜的态度。总理衙门,当时中国的外交通商部,重申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中国对朝鲜宗主权的决心,但申明朝鲜可以自主其内政,并有权选择战争与和平。

这个答复,从中国的角度而言或许是考虑不周的,却鼓舞了日本的强烈愿望。在19世纪(如同此前与此后),一个强国图谋对一个弱国不利,这绝非罕见之事。何况日本企图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所遭遇的挫折,已令其颇为恼怒。不过,在采取强制行动之前,还需要找到一个借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