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世凯练兵(2)

袁世凯传 作者:陈志让


战后残余的淮军包括聂士成将军的武毅军,宋庆将军的毅军,加上董福祥将军实际上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甘军,构成了帝国京城和华北的不足以胜任的防御力量。这些部队总计不超过七万人,虽有一定程度的嗜血之勇,却未经训练,纪律松散,装备有各种牌子和口径的毛瑟枪与来复枪。显然,中国迫切需要一支新军。1894年末,在战争的一个关键阶段,冯·汉纳根向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呈交了一份计划书,他在其中提议使用赫德爵士所控制的资金,训练一支十万人的现代军队。大学士翁同龢赞成这个想法,认为中国“舍此无以自立矣”。3英国公使欧格纳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此外,他认为赫德爵士是总揽全责的最合适人选。根据翁同龢的指令,在军机处尤其是荣禄的赞同下,胡燏棻制订了一份详细的方案,强调训练要在外国教官指导下进行,武器和组织机制要统一。他还提议,华北应该负责训练五千名士兵,华南负责训练三万名,湖北与湖南负责训练两万名,估计总开销为一千四百万两白银。

盛宣怀,李鸿章在商业和经济事务中的副手,也提交了一份训练新军的计划。他把新军所需的人数定为三十万人,但坚持裁撤八十万人的传统军队。根据他的计划,一名军人应该服役十四年,三年在常备军中,拿全饷;三年在后备军中;三年作为侍从兵;五年在团勇部队。在第一个三年之后,他有复员当平民的自由,只要参加每年的演习;在整个十四年当中,他可以免除其他形式的徭役。其他就此事上疏的大臣包括一些著名人物,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新任直隶总督王文韶。

军机处也有自己的方案,但野心没有那么大,而是将前四个月的人数指标定为仅四五千人,并选择小站为训练地点。此地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正是李鸿章二十多年来将之用作淮军兵营的所在地。胡燏棻,而不是袁世凯,被任命为督练官,而冯·汉纳根担任总教习。胡燏棻是一名能干的开明官员,但他跟那位德国人相处不好,因为,如他所说,汉纳根贪婪而自负。不久之后,他放弃了对此军的管理,宁愿去修铁路,袁世凯被任命为他的继任者。

除了那些已经名誉扫地的淮军将领们以外,袁世凯在其同侪当中,是唯一一个具备这个任务所需经验与知识的人。此外,他的名声没有污点,且对这份工作表示了相当大的兴趣。在战争结束之前,他于1895年5月17日致函军机大臣李鸿藻,其中写道:

至此次军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纷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为今之计,宜力惩前非,汰冗兵,节靡费,退庸将,以肃整励。并延募西人,分配各营,按中西营制律令参配改革,著为成宪。必须使统将以下均习解器械之用法,战阵之指挥,敌人之伎俩,冀渐能自保。仍一面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著名习武备者为之师,严加督课,明定升阶。数年成业,即检派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份殿最予以兵柄,庶将弁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

这份信函带来的结果是,袁世凯于6月份被召至京城议事。他和胡燏棻,还有另外许多人,完全明白这项任务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仅是对整个国家而言,也是对被选来担负这份工作的个人而言。袁世凯与胡燏棻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胡燏棻写信给李鸿藻,称袁世凯“英气逼人”。5张佩纶,李鸿章的另一位地位很高的副手,在给同一位军机大臣 的私信中,写了下面这段文字批评袁世凯:

(我)与之深谈数次,大言不惭,全无实际;而究其所为,骄奢淫逸,阴贼险狠,无一不备。公以通家子弟畜之则可,以天下奇才目之则万万不可。所以不能已于言者,既已误合肥矣,更恐误国,更恐误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