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世凯练兵(4)

袁世凯传 作者:陈志让


新建陆军继续成长壮大,与此同时,张之洞的自强军在汉口与武昌成立,而聂士成将军的武卫军也在组建之中。聂士成的部队多达近万人,但在操练和装备上无法与袁世凯的部队匹敌。然而,由于各个方面的努力,帝国的防御正在逐步地巩固。1898年初,京城周边驻扎了五支部队。聂士成将军守卫天津的入口;宋庆将军守卫北京的东北关;荣禄自己的部队拱卫京郊;董福祥将军在冀州附近,而袁世凯本人在小站。尽管小站的部队号称最强,但他们尚未经过战斗检验。何况,他们的指挥官是个精明的男人,非常清楚这支部队对其地位的重要性。新建陆军对于袁世凯,如同淮军之于李鸿章,湘军之于曾国藩侯爵,或浙军之于左宗棠。他很清楚,淮军的失败与李鸿章的垮台同时发生,绝非巧合。另一方面,他呆在朝鲜的日子,使他能够近在咫尺地观察到,两个国家由于固执坚守传统的方法,拒绝根据时代的需要采用新的政治与经济措施,因而走向了衰落。因此他也充分知晓彻底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的确,自从1895年之后,这种改革的必要性在日益增加。康有为,当年进京参加会试的一名“公车” ,和另外一千多名考生一起,向皇帝上书,要求立即变法。他和他的同志,包括梁启超与谭嗣同,还在全国组织了许多学会,以促进这项事业。袁世凯加入了其中的一家,以此表达他的支持。但是他明白,有一道底线他是不能逾越的。他不会将他的军队与变法者的命运融为一体,从而危及他的地位与前途。

在1898年6月以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六次上书朝廷,给皇帝递呈了论述彼得大帝、明治天皇以及有关波兰与土耳其悲剧的论文。这些文章都被送到了南书房,德高望重的大学士翁同龢怀着敬畏而钦佩的心情读了这些文字。主要是通过翁同龢的倡导,皇帝决定采用这位庶民所提议的激烈措施。在《马关条约》签署之后不久,年轻的统治者与其年迈的师傅讨论了变法维新。然而,这个消息泄露了,皇太后剥夺了翁同龢进入南书房的特权。这个温和的警告终止了最初的企图。从1895年到1897年,“特许权之争”开始了,英、法两国侵犯中国在西南省份的主权,到了1897年底,德国军队占领了青岛,其借口是两名德国传教士在曹州为痛恨他们的民众所杀。中国突然感到了被肢解的恐惧,康有为赶到京城,再次敦请变法。由于有翁同龢在宫内做工作,又有他的“赫胥黎” 梁启超在宫外活动,变法运动聚集了势能。翁同龢奏荐康有为,说他胜过自己一百倍,建议由他来指导全国的事务。康有为于1898年1月29日呈递了他那最著名的第六封上书。

康有为所提议的变法,其终极目标为富国强兵,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所寻求的政策并无二致,维新派的经济纲领也是如此。但是,在一个主要的方面,维新派是与保守派对立的。后者将1839年以来所有入侵的外国列强视为蛮夷,认为他们尽管具有军事力量的优越性,却是劣等文化的国家。因此,按照保守派的看法,中国所需的不过是拥有同样的枪炮和战舰。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观点有所改变,但绝没有走到承认中国文化劣势的地步。维新派则用不同的眼光来看世界,将西方的繁荣与强大归功于更有效率的管理和更为活跃的文明。如果中国打算维护自己的完整,赶上西方世界,就应该改变自己,但不能像李鸿章与张之洞那样零零碎碎地改变。仅仅“弥缝”是不够的;问题的根子在于中国“因循守旧”。维新派建议皇帝坚定地宣告变法,改变科举制度,设立起草宪法的机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