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根本利益(1)

国家情怀——援疆“霍城模式”启示录 作者:裔兆宏


西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一片热烈而令人神往的土地。

她或许会让人想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美景,缅怀先人“金戈铁马,刻碑燕然”的壮烈;也会让人想到“沙砾满天,八月飞雪”的艰苦,感受“浊酒一杯,羌笛悠悠”的孤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取决于其自身条件,更取决于能否及时抓住并利用好机遇。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机遇,就能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错失机遇,则丧权辱国,丢失山河,甚至会遭到历史的无情淘汰。

贫困,一直是纠缠人类的一个梦魇。

1990年,国际发展委员会确定了消除全球贫困的“千年发展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在1990 —2015年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球在消除贫困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处在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之下。

就货币性指标而言,据统计,到1999年全球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3亿人下降到了11. 6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平均比例也从29%下降到了23. 4%。其中,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平均比例从32%下降到了25%,尤其是中国下降速度迅速。

不过,中国的消除贫困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1978年,中国贫困人口为2. 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 7%。其中,1/3以上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经过20年来的努力,中国贫困人口由1978年2. 5亿人减少到了1985年的1. 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 8%。

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自1986年起,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 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 8%下降到8. 7%。

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实施。

1997—1999年这三年中,中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 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

无疑,经过20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甚至是反复的。到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 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

贫穷,并未远去。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马克思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2000年,我们已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然而,此时的中国贫富不均状况非常突出。它不仅体现在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上,而且还体现在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别上,特别是西部与东部的经济差距拉大。

当人们用双脚丈量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时会发现——

上海黄浦江有着璀璨迷人的夜景,但贵州的很多农村仍没有路灯“点亮”黑夜。

青岛胶州湾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但怒江两岸还有孩子要通过溜索往返上学。

江苏华西村拥有整齐明亮的别墅洋房,但“三西”地区仍随处可见低矮的土坯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