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术馆应该把质疑声带进来 2

搅局 作者:陈晓峰


这也是一个很多意识活动纠结的时代。当代艺术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再是对其不断多元化价值本质的简单的一锤裁定——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重新讨论和界定艺术的标志是非常紧迫和有意义的事情。

问题是在一种符号被制造出来之后,所有不同的声音都去配合这种非主流的艺术从而成为主流艺术,在主流艺术之后,我们却又暂时性忘却了对它的批判。

在过度阐释或被意见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当代艺术精神的彻底背离。我们是不是还能这样思考:如果商业市场需要夸张放大的一面,那么以学术方向为规范立本的美术馆独立空间,是不是可以很客观做到对一个艺术家的正确讨论上,而不是继续变相放大它的社会喧嚣和躁动的一面?

展览越办越像公关公司举办的巨型广告客户答谢活动,而不是对艺术家相对客观的把握与帮助艺术家看清存在的现状。很多策划人用惯性的操作手法将明星个展制造成一个纪念产品,向公众推出来,然后将那种广告似的解读强塞给大众。接受一个成功艺术家明星带给自己的模糊概念,而放弃了自己对艺术品的真实理解力,那么,当代艺术只停留在跟着宣传册似懂非懂的理解就可以了——虽然给观众提示了作品中包括诸如社会学、生命哲学等问题,但是那又能给观众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感受呢?在文学作品或在其他艺术活动中,关于各种附庸社会学、哲学的解读还少吗?

美术馆不应该把展览办得过于十拿九稳,而应该把质疑声带进来,带给做展览的艺术家,也带给观众。它不应该只像一场流行演唱会,一夜之后便烟消云散。

我想这个丰富而渴望创新的时代,对于艺术家展览的定位,是不是可以有些新的突破和想象力,从而超越近些年不断流行的总结性的展览?

最后要补充的是,我宁愿相信美术馆只是一个可以提供沟通和思考的艺术平台,而不再相信它的学术性或学术性的意义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