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末代帝师庄士敦:爱到尽头覆水可收(1)

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 作者:任秋平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名苏格兰“中国通”用《紫禁城的黄昏》所得稿费买了一个小岛,并在岛上挂起了伪满洲国国旗,用来怀念他的中国“皇上”。每逢年节,更会穿起大清旗装,

邀请亲友到岛上进行“中国式”相聚。如此数年,从未放弃,直至一九三八年去世,终身未娶。岛上一个陈列馆,陈列着溥仪赏赐的朝服、顶戴及饰物等,这位“中国通”,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国教师——庄士敦。

比起前三位洋师傅对天主教的痴情不改,庄士敦的中国情结导致的信仰选择,完全可以改变那句歌词:爱到尽头,覆水可收!以学者兼官员身份在华工作的三十四年间,从早年的基督教信仰到虔诚的佛教徒,可以说来了个虽不见得华丽、却毅然而然的超级“大转身”!

庄师傅的故事背景还是先从民国七年、也就是一九一八年说起更容易和“洋师傅”这个职位挂钩。时任中华民国国务卿的徐世昌因欲出任民国大总统,而不能继续为“逊帝”溥仪充当帝师。为了溥仪日后的东山再起及重新执政的需要,徐世昌等人决定为溥仪挑选一位教授欧洲宪政的英语老师。经李鸿章次子李经迈推荐,与英国使馆交涉后,民国八年,四十五岁的庄士敦离开威海南区的行政长官职位赴京,正式开始了“帝师”生涯,被时年十四岁的溥仪称为“苏格兰老夫子”。英国政府在其离开威海前,授予“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章。溥仪当然也没亏待这位老外师傅,特别赐予了头品顶戴、“御书房行走”等职。

在溥仪眼里,这位外国老夫子是相当可爱的,并且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描绘他:他来亚洲已有二十多年,在中国走遍了内地各省,游遍了名山大川,古迹名胜。他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对中国古诗特别欣赏。他读过多少经史子集我不知道,我只看见他像中国师傅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读唐诗……

而翻开老照片,很容易便可以捕捉到溥仪青少年时期举手投足间那股纯正的英联邦绅士“范儿”,以致“大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回答各路记者提问。对虽已逊位,但幼居深宫、正值青春期的溥仪来说,整天面对的除了几位唠唠叨叨的老太妃外,就是循规蹈矩的大清遗老和太监宫女,突然间见到这么一位平和博学、对复辟大清全心赞成的外国师傅,当然惊为天人。尤其庄师傅对西方文明的解析与言传身教,让少年溥仪大开眼界,可以说,这段教育经历对溥仪的一生影响颇大,当然也为溥仪灰色的青少年时代涂上了几笔绚丽的异彩。

原本一心想向这位特殊的中国弟子传播西学,没想到老师却被中国文化同化到难以自拔,不期然成为了一口“京片子”、身穿长袍马褂、头上花翎顶戴、踱着方步的“庄大人”。而名片上的中文“庄士敦”及下面的别号“志道”,无不深深折射出庄师傅对《论语》中“士志于道”的倾心认同。

溥仪被逐出宫时,庄师傅痛心不已,曾通过英国使馆向民国政府施加压力。溥仪去往天津后,师徒分离。庄士敦回到威海卫当专员。回国后接受了爵士爵位,任伦敦大学汉学教授兼外交顾问。九?一八事变后,代表英国外交部来中国办理威海卫归还等遗留问题时,顺便又到天津看望溥仪,对溥仪的前途充满期待,并请溥仪给他的著作《紫禁城的黄昏》写了一百多字的序言。一九三五年,溥仪在长春身任伪满“执政”时再次相见。可以想见,师徒间的每次再会无不感慨万端、唏嘘不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