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光阴的故事——华语乐坛30年(3)

晓说4 作者:高晓松


《光阴的故事》是歌曲创作里一个突破性的写法,就是没有赋和比,直接上来就是兴。这个是很难的,一般我们写歌,大部分人写歌都是先要赋,就是写一些细节,比如我和你发生了什么事儿,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等,然后再比,讲个故事,最后兴,“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这是最标准的,罗大佑很多歌也是这么写的。但是《光阴的故事》上来就是“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而且一直兴到尾,而且你还不觉得烦,你不觉得没有具象的东西,没有画面感,因为每个人已经用自己的青春填补了它前面的赋和比,然后当它兴的时候,就完全打到你心里了,因为他写得非常准确而美好。

《光阴的故事》还有一个写法,也是后来被无数人学习借鉴的,就是副歌的写法。三段副歌其实词是一样的,只改了两个地方。第一段是“流水它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第二段是“流水它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最后一段是“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它开创了在连续反复中,改变中间一两个字,一下子就觉得光阴就这样过去了。就那一点点的改动,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其实是依赖于它这个特别好的结构,当然一点儿改动就变成“等待的青春”,“流泪的青春”跟“回忆的青春”。后来我们大批的创作者,也就跟着他写这种有意思的东西,包括它的语法,大长句。以前中国人的歌曲很少写大长句,就几个字,七个字,九个字,或者骈四俪六,自古韵文的写法,基本上就是那样。

当然罗大佑开创了各种大长句,写起来非常有意思,“为何梦中惊醒处处我看到的你,简直像看到的我自己”。后面也有,到现在我还给人讲,这个太好了,“轻轻问一声是否还要我再等,因为夜已这样深”,然后倒过来说,“夜已这样深,轻轻我想问一声,是否还要我再等”。再倒过来,“是否我要等,轻轻我想问一声,因为夜已这样深”。就是他开创了把华语这个词和流行音乐结合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且这些东西看着还不像古代的那种无聊的人去炫个技什么的,而是承载了很多东西——整个那个时代的声音,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最神圣的那种追求和信仰。那些歌里充满了那种信仰,同时又在技术上做了大量的探索跟创新,包括用电吉他,因为那之前很少用电吉他,听邓丽君的歌,都是管弦乐那样的,而罗大佑则用了大量西方的那种东西,包括摇滚乐的元素,Ragge(雷鬼)的元素,等等。

其实讲流行音乐写作,只拿罗大佑一个人,基本上就可以讲出流行乐写作各种各样的技巧,包括后来大家公认的夕爷——林夕,最开始也是跟着罗大佑工作。然后罗大佑到香港去发展的时候,他的那些粤语歌的歌词,大量都是林夕帮着填的,当然也是罗大佑有了基本的想法,因为罗大佑粤语不够好,林夕填,包括《皇后大道东》那些歌,林夕后来也终成一代大师。

总而言之,罗大佑在整个华语流行音乐上创造的高度,从内容到形式,就是从艺到术吧,都是无与伦比的,唯一小小的缺陷就是他本人的嗓子不够好。可是有一点也很奇怪,他嗓子不够好,你听他自己唱的那些歌,他每一首歌一定有一两个地方是音不准的,可是你又不觉得他有什么问题,所以可见这个音要准或者嗓音要怎么怎么样,其实是第二位的,因为他自己写的歌,他自己完全心里头充满了对它那种契合、默契。其实很多嗓子特别好的人唱过罗大佑的歌,但是我觉得都没有罗大佑本人唱得好,比如我听周华健唱过《家II》,“给我个温暖的陷阱和一个燃烧的爱情,让我这出门的背影,有个想找到家的憧憬”,其实周华健的嗓子特别好,但是他唱出来就觉得不是罗大佑那个味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