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文版序 (2)

20世纪的设计 作者:伍德姆


现代主义视角

现代主义(1900年—1930年代末),有时也被称为第一机器时代,在产品、纺织、平面传达和建筑设计方面,其特点是在设计上使用了新材料,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和抽象的形式。通过反对风格和装饰上泛滥的百科全书般的历史主义,这些设计坚定地拒绝往昔,其特点是强调形式而非装饰,要象征性地抓住精神,或者说是崭新的20世纪的时代精神。在这种进步观更广泛地散播到世界各地之前,其中许多观念因素的先驱都是欧洲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这一点在第二章中已经讨论过了。当然,现代主义在东亚的设计中也有体现,比如在日本,有几个学生曾就读于具有重要影响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1933),他们把所学到的现代主义设计知识带回了他们祖国,在那里,现代主义观念通过一些建筑杂志得以推广。1933年,德国设计师布鲁诺·陶特因为消费产品的设计在工作上与仙台的工业艺术促进会有过密切的接触,结果是许多设计融汇了欧洲的现代主义原则和日本的手工艺传统。同样,著名的法国现代主义家具设计师、勒·柯布西耶曾经的合作者夏洛特·佩里安德于1940年受日本通产省之邀访日,其间她也试图寻找一些设计的解决方法,要避免对西方设计的表面化的依赖,能将日本的手工艺传统和对现代主义原则的一种更全面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牢固地坚持始终如一的高品质。

然而,关于“二战”爆发之前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在叙述上总是不一致,许多世界重要国家的设计史也是这样,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失落”或“遮蔽”这样的词来指称类似的情况。事实上,传统的设计史世界“地图”总是忽略世界上许多重要国家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巴西、印度、中国和俄国,以及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泰国和越南,还有以前的所谓东部阵营。事实上,20世纪中国的设计史现在要比以前呈现的更加完整了,尤其是194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这个时期,当时中国和西方大多数情况下在意识形态上是对立的。

商业、消费与设计

在现代主义风行的岁月,真正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装饰艺术运动的出现,本书第二章对此进行了讨论。一些苛刻的现代主义的设计师和批评家认为这种风格植根于消费主义和“爵士乐时代”的浮夸轻佻与堕落。在1925年巴黎的工业装饰艺术博览会上,法国馆展出的大都是高品质的手工艺和奢侈品,这些设计与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社会乌托邦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主义最重要的那些倡导者,都希求拿出一个被设计的城市环境,从而得到市政当局的委托,服务于市民利益。他们试图通过在大众住宅项目和设施上广泛运用其原则,从而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对于一些亚洲国家的影响却十分显著,受商业驱动的对抽象形式的探索和当代生活的象征不但在百货公司里随处可见,在公寓楼、办公楼、商店和影剧院的内外装饰和设施中也俯仰皆是,中国城市上海更是如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