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洋磨刀忙(2)

李鸿章时代 作者:王鼎杰


我们知道,明治政府的权力核心是由萨摩藩、土佐藩、肥前藩、长州藩等四大藩所组成的。这四个地方势力在推倒德川幕府的过程中组成联盟,但在新政府成立后,无论是内部的权力分配,还是对新政府的定义,乃至对外战略展开的先后主次定义,都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明治元年(1868年,同治七年),长州藩出身的木户孝允(即桂小五郎)认为,维新政府应该“主动”与朝鲜(当时也被称为韩国、三韩)建立现代邦交,“如果韩国顽固不恭,日本应可举兵膺惩”——显然,对长州藩而言,隔海相望的朝鲜就是最好的猎物。而萨摩藩的藩主岛津齐彬则如前所述,早已建议征讨福州、台湾,从而“置根据地于亚东大陆之上”——对他来说,显然台湾和福州更近而且更切合自身利益。

当然,并非所有的日本政界人物都以地域眼光看国际问题。如同样是萨摩藩的实力人物,西乡隆盛就主张入侵朝鲜,并以他为中心,聚集了福岛种臣、后藤象二郎、板垣退助、江藤新平等内阁大臣,及桐野利秋、蓧原国干、村田新八等军界干将,声势非同小可。久留米藩的藩士佐田白茅在赴朝鲜调查后,甚至认为,只要日本出兵,“不出五旬”便可“虏其国”。而且,“当天朝(指日本——笔者注)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甚至认为“吕宋、台湾”也可以“唾手而得”。

而西乡隆盛的小同乡,与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同为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则认为从长远讲,韩国、台湾都要征,但如以近期论,则韩国、台湾都不能征。无论征谁,都必然陷入与清国的战争中,而这场战争目前日本是没有希望取胜的。必须忍耐,贯彻内政优先的方针,待到从根本上确立了日本的相对优势,才能进而北取朝鲜,南侵台湾。这个观点得到了执政三条实美、右大臣岩仓具视、阁员大隈重信、大木桥任,及伊藤博文、井上馨、黑田清隆、寺岛宗则、陆奥宗光、涩泽荣一、川村纯义、大山严等潜力股的大力支持,从而形成了著名的“缓征派”——注意,是缓征而不是不征。而西乡隆盛为代表的征韩派则往往又被更准确地称为“急征派”。

这一缓急之争,贯彻明治维新后数十年的日本政坛决策史中。在明治初年,占据上风的是缓征派。但是,在对朝鲜半岛暂时持观望姿态的同时,在另一个战略方向上,日本却采取了积极的姿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