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问道(2)

权力那些事儿 作者:梁振华 龙其林


肖仁福对文学承载体的第一个印象生动而清晰,这对他文学兴趣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故劳作之余,肖仁福乐于四处寻找文字来阅读,以满足少年的好奇心。在一篇随笔中他写道:“我父亲书读得不多,却爱书敬书,家里竟有些无头无尾的藏书,我都会搜来翻阅,不管能不能读懂。我的阅读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至今乐此不疲,哪天没看上两样有字的东西,就不自在。”① 静谧博大的田园生活给他以充沛的素材和无穷的求知欲,使他的心灵轻盈干净,清澈温暖;而神巫文化又教会他感知世间百态,让他了解在人世的浮沉与纷乱中,往往埋藏着质朴与野蛮、感恩和复仇、隐忍和爆发、扬真崇善和趋奇尚义的奇妙对立。以小见大,让他的人生早早地有了淡泊通透的意味。淡泊追求,看开生死,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屡屡得到体现。

二、求学伊始

(一)

肖仁福的生活称不上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不同于众多作家有过特殊际遇或是人生遭遇过大起大落。他的故事更像是一条静谧的小河,从生命的寸土上缓缓流过,浸透着故乡大地的精神气息,吮吸着孕育于人世间的无穷营养。似乎什么都已经淡然,又似乎什么都不能缺失。

求学过程,肖仁福走的就是一条中规中矩、平常无奇的路。

即使经济极其困难,肖仁福的求学之路也没有因此中断过。小学结束又进入杨柳中学和城步三中求学。家有四兄妹,肖仁福又是老大,初中时便自己想方设法筹集学费。像其他农家孩子一样,他也有简单的赚钱办法——上山砍柴,背去贱卖。年稍长开始搞大动作,采集梓木和横条,搬到雄河,亦即《水经注》所说的雄溪边,用竹排扎结实,站立排头,手撑长篙,顺流运往林业收购站。盯着质检员验收完后出具收据,再拿回去交给学校,由老师盖上公章去领钱,以顶学费。寒暑假则跟母亲一起,挑着瓜菜,到公社食堂贩卖。这一幅幅艰辛的劳动图景,没让肖仁福产生对命运不公的埋怨,却催生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自豪和感恩。都说一个成功的作家,往往都会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正如贾平凹所说:“当我成为作家之后,许多人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作家?我说,得有生活,得从小受到歧视和羞辱。”① 肖仁福童年有艰辛,却并没受过什么歧视和羞辱。对于他漫长的文学道路来说,童年的影子更多的是父母的勤奋和对他的爱护,由此而形成的自信、自主、宽容、仁爱的性格逐渐融入文学价值观里,形成其风格的基本色调。

直到高中,艰辛和饥饿仍没有缓解,可那些青春的日子却很值得回味。学校离家十多里远,天没亮就得赶紧出发,徒步三个多小时走到学校。九点开始上课,不吃午饭连着上完六节课,太阳西斜,放学铃一响,又冲出教室,急匆匆往家赶。若是夏天,放学回家天还没黑,又背把柴刀上山砍柴。肖仁福有两个弟弟,一起出门打柴时,他总是走在前面,像只领头羊。他说别以为打柴容易,这也是有门道的。尽量选直一点的下手,捆牢后往山间小坡一丢,直接让柴“哧溜”滑下来,甚至可坐到柴捆上,搭趟免费车。长此以往,家中的房前屋后都被三兄弟打的柴码满,颇为壮观。对于其他农活,如赶鸭、放牛、打牛草、春种秋收等,他也颇有心得。肖仁福说家乡管刈草叫“杀”草,也许是视草如命吧。挥镰“杀”草时,要平着土皮削过去,才削得齐,好捆绑,便于挑运。这样“杀”过的草地,过上十几天半个月,重新长出的草会变得很整齐,“杀”起来更方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