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问道(3)

权力那些事儿 作者:梁振华 龙其林


(二)

那是一个政治色彩空前浓厚的时代。1966年肖仁福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步入当地的杨柳小学。正逢“文化大革命”打响,连乡村名字也留下了“春风杨柳”的政治痕迹。一上学就遇到“文革”,可谓生不逢时。教育界乱成一锅粥,儿童入学时间在春季和秋季之间变来变去,小学学制也搞不清该五年还是六年。惶恐、茫然、无奈等种种气氛在校园中萦绕,弄得师生无所适从。由于年龄小,肖仁福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天天只顾往学校跑,竟在极其特殊的时期燃起了对于知识的极度渴望。

作家大多自小就有着过人的文字感悟能力,肖仁福也不例外。小时候他对作文就有浓厚的兴趣,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别的学生总是无文可作,愁眉苦脸,他一提笔就兴高采烈,文思如泉涌。当时的作文课写的都是命题作文,老师总要求学生在写作中选择一些拥护和赞美抓革命促生产的内容。除开政治意义不说,这种文章本身确实与社会现实联系得极为紧密。本来就对日常生活体察入微的肖仁福,很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一篇篇获得老师嘉许的课堂习作。也许是农业文明起于结绳记事的原因,肖仁福不仅敏于文字,对数理也挺有感悟。整个中小学,他的数学成绩在班级和年级里独占鳌头,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生长于农村,从不缺少对于生活的体验,数学的抽象命题在他心中,正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助生活这一媒介转换成为具体的物象。比如鸡兔同笼,这是大人们最喜欢拿来考小孩的题目,其他小孩无从下手,肖仁福却能找到解答问题的独特方法。聪明的脑子、优秀的成绩,加上性格实诚、懂事听话、热心质朴、关爱他人,这样的孩子即便在那个不看重分数的年代,也颇得老师偏爱。只不过经常引起同伴的嫉妒,偶尔还会带来一些小麻烦。当时村口有上下两条进出小道,肖仁福家在上边小道旁,放学后自然会带着两个弟弟走上边的近道回家。走下边村道的孩子不时会愤愤地骂上一句:“哼!走上边路的人只会读傻书!”甚至上前示威,准备学大人样,挑起群众斗群众。肖仁福倒不在意,只管走自己的路,让人家愤慨去吧。

(三)

在同村同龄的孩子里,肖仁福读书最多。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同龄孩子上完小学或初中就辍学在家干农活,勉强读到高中的不多。出于朴素的对知识的尊敬心理,肖家父母没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离开学校,而是一直送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等到高考恢复,父母又支持孩子参加高考,最后欣慰地看着三个儿子全都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教师和干部。

数学成绩优异让师生们对肖仁福刮目相看。初中时有个姓刘的同班同学,与肖仁福语、数成绩不相上下,都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肖仁福的数学甚至比对方略胜一筹。姓刘的同学生在工人家庭,吃的国家粮,初中毕业争取进了城步一中,农家孩子肖仁福只能在城步三中就近读书。此后两位竞争对手踏上了各自的征程,偏爱数学的肖仁福学了中文,拿笔当起了作家,数学略逊肖仁福的刘同学却学了物理专业,据说后来从事的是证券工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