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返回小说的文化原点(1)

权力那些事儿 作者:梁振华 龙其林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肖仁福的创作便以故乡湘西南的风土人情为表现对象,文学风格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立足现实却又瑰丽、神秘,味道醇厚而鲜明。无论是早期的乡土系列作品还是后来的官场小说创作,让人在躁动喧嚣的时代中聆听到了一种静谧之声,乡土中国的和谐质朴被挖掘出来。湘西南这块乡村空间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采,远比人们想象的乡村题材复杂得多。伴随中国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急速转型,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商业文化的席卷,人们似乎看到了人文精神的衰微命运。当文学作品中的盲目乐观终于被现实的困境所否定时,一些作家在找寻着可能容纳新精神的文学园地。该怎样向快速、轻飘的时代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呢?肖仁福想到了故乡湘西南这块热土,这里既然能够包容自己的生命和情感,那么是否也能够安抚人们浮躁的灵魂,让失去精神根基的人们也获得精神的栖息与心灵的熨帖?

初次读肖仁福的小说,总是被那种瑰丽的语言和神奇的想象、丰富立体的感觉所吸引。肖仁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有根的作家。对民间文化、道德理想的体认和执著,使他将自己的文化和生命之根扎于此地,让自己的精神根系肆意地浸透至这里的每一块土地,绽放出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之花。肖仁福握准了乡村社会的命脉,也让自己的创作具有了温暖甜美而又冷峻淡泊的气质。他将人们经历的喜怒和哀乐,放置于山水、大地和蓝天的博大之中,并闪烁着永恒的生命呼喊。乡土社会不再是精英知识分子笔下被启蒙的所在,肖仁福让自己融化成其中的一员,于是这群沉默的底层群体变成了小说的精神主体,不遗余力地叙说着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底层人民的悲欢与顽强勾勒出这片土地的永恒气质,虽不乏苦难却始终不屈。与所谓的主流作家笔下的乐观和小资情调的浪漫不同,肖仁福推崇的是沈从文式的乡土精神。鹅卵石的街面,青瓦的凉亭,柔曼的箫声和身影,还有张扬的情爱恩怨,就这样自然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出现、消失。民间生活并非完全美好,这里既有健康、淳朴和自然的人性,也有着时代裹挟进来的纷争、浮躁、仇恨与死亡,爱情的质朴美好、仇恨的阴霾冷情以及作家观看人间世相的隐隐叹息,就这样奇异地结合在了一起。虽然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但从本质上来说肖仁福是以民间文化为精神养料成长起来的,他看待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方式不是套用主流的意识观念,而是凭借生命体验和艺术直觉,穿透意识形态的遮蔽,寻找到自己的艺术领地。肖仁福不是先有思想的解放而后进行文学的观照,而是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锻铸了自己的艺术审美力和精神触觉。在乡土民间这块具有无限丰厚精神力量的文化宝库里,肖仁福获得了文学创作的巨大力量,相比于那些长期生活于城市、灵魂被悬置的同代作家们,他的作品因为沾着民间的精神底气,显得格外厚重而又深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