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百姓心理的透视(1)

权力那些事儿 作者:梁振华 龙其林


文学创作不是一种照搬现实的文字叠加,而是一种关乎人类精神、探索灵魂轨迹的艺术。在肖仁福早期的中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摒弃,公共性的事件和众所周知的经历似乎很难成为其小说中的主体,他所注重的是个人积累的生存经验、现实进入心灵世界时的灵魂痉挛。换言之,肖仁福的小说创作可以名之为百姓的心灵史,即对普通民众生活中的独特体验、所处地域的浓郁风情的艺术传达,不太刻意着墨于故事情节的营造,而是将主要笔墨投入到了对人物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的刻画。在小说《官运》的后记中,肖仁福写道:“英雄也不可多得,英雄是生活中的盐,没有不行,多了就要败坏胃口,过去我们就是吃的盐太多,不仅味觉变得迟钝,还伤了身心。还是常人和性情中人好,有血有肉,可亲可爱。”① 其实“有血有肉”所强调的即是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人生经历和思想波澜,这是一种属于个体、烙上个人印记的精神轨迹。肖仁福在小说中渗透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精神观念,以艺术化的手法表达着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认知方式。在他这里,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是同为一体的,这便确定了其小说的表现方式与作家现实精神体验的一致性。肖仁福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感悟,转化为小说中人物的鲜明个性、独特的生命经验和存在意识。他那心理化、散文化的小说,让人在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中得以领略风土人情、地域特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诗性化的风格。立足湘西南,展现百姓心理、人情,这是肖仁福早期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应该承认,这样的艺术道路是切合其文化心理和精神资源的,也适宜于发挥作家的特长,找准自己的小说定位。

肖仁福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大多以日常生活为取材范围,描写普通百姓的生活、人情、风俗,而较少涉及国家、社会事件。即便那些背景为抗日或内战的小说,政治性的场景也较为淡泊,作家更倾向于以人物心理的透视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阶段的历史生活。肖仁福的小说注重写人、写人性,善于在触目所及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最具爆发力的瞬间和细节。虽然不像那些注重故事性、情节性的小说吸引人,却也因此而增加了人性的内涵、心理的向度,在小波澜之中见出大人性、大风云。例如《箫声曼》、《两阳镇》、《老材》、《酒与棋》等作品,都是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渲染动人心弦的细节,并由此而折射出作家的文化立场、创作旨趣。《弈乡》讲述了一个发生于战争年代的故事。花龙与国手曾在弈乡有过一次交锋,几十年后他们的儿子黑四和营长又机缘巧合地进行了一次交锋。黑四心仪的翠姑被家人嫁给了国民党的营长,黑四自此不知去向。待到营长携翠姑回到半边街,黑四也返回街上。酷爱下棋的营长下遍弈乡无敌手,人们便想请棋艺更高一筹的黑四出马,黑四为避免营长在与日军大战之前因下棋而挫了锐气,拒绝了人们的邀请。小说中这样描写黑四回答邀请者的情形:“‘营长是位高手,他只调动一边车马炮,就把半边街的威风给杀下去。’黑四不再编缆,用手捏着腮边的疤痕。‘可营长又是一位军人,他只能使左手拈棋,右手要扶唇上的铜烟锅,还要拿枪去杀日本鬼子。’”正是这一细节,将营长的踌躇满志、黑四的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形象顷刻间展露无遗。《两阳镇》讲述的是剩男寡女重新结合的故事。类似的婚恋题材已经相当普遍,但人们大多注重情节与故事,而忽视了细节之于人物个性的深刻揭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