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记

品义士 作者:尹剑翔


前几日,刚读完王开岭先生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读来让人苍凉贯骨。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三百年间,从晚明到现在,生于守墓,逝于守墓,继承守墓,好像走上了一条无尽的不归路,这规矩在佘氏家族代代相传,370多年,这个家族共17代人恪循祖训,满怀忠义,栖息在远离祖籍的北京广渠门的皇城根下,守着袁崇焕的墓,也守着逝去的一代代先人,他们心底守着先人心底守着的东西。袁崇焕的墓,就是佘家的人的出发地和归宿。但这墓现在尴尬到搬迁,一种精神被拦腰截断。到大家都争先去啖袁崇焕肉的时候,佘义士没有盲从,他以一个仆人的判断为袁崇焕在心底竖立了一座纪念碑,而当时的如此举止是要冒灭门诛族的大风险的。

这个家族是寂寞的,一直都在边缘活着,在生存的边缘,也在历史的边缘。这个家族永远只是孤苦伶仃,形单影只。

“义”这个字在现代蒙上了一堆灰尘,它像是一张薄薄的纸,吹气就透。

有的人说,“义”指的就是“正义”,其实这个字是蕴含了丰富的含义的。这个守墓家族其实就是“义”的奉行者,因为他们知道“义”是一种世代传承的信仰,而并非是一时而起的正义。

“义”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已演变成一种公民意识和公德心。在国家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或许不需要像以前的侠客那样流血牺牲,但“义”的精神仍然不可丢。孔庆东教授在回答当下社会需要怎样的“义”的精神时说:“军人不怕死,干部不爱钱,对内保黎民,对外抗霸权。”

我想这几十个字,才是真正懂得“义”的人所应该做的!

当代很多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人们只讲自己的权利不讲自己的责任,只讲我应当得到什么。

现在的人很少能自我反省、道歉、认错,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都说自己没错,只要不犯法就可以,想方设法做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犯了法请律师狡辩,只要自己不受惩罚就可以。我要说他们根本不懂得“义”到底是什么?

“义”的精神并非挑战或者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或者法制裁判,而是在补救这些制度弊端造成的不公正,换句话说,“义”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底层人士的救助实现相对平等而不是风风火火地造反。

“义”的精神从局部来看,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但宏观地看,“义”的精神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民间力量的弘扬。“义”的精神是对国家制度出现空白后的一种民间力量的补救。单个的“义”体现在救助困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义”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态度。

在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大侠领导襄阳城军民抗击蒙古大军入侵,正是对“义”的精神最好的注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本书的作用也许没有这么大,但是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的写作中,真正理解“义”的精神的真义,我想如果真能有这样的效果,那么我这几个月的努力才算没有白费。

也许这不是一本百万销量的畅销书,但能借此书唤醒一万或是一千,甚至更少人心中的那股力量,这也是我十分欣慰的事情了!

尹剑翔

2014.9.2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