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各有各好片儿(1)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 作者:张滇


那你说吧,怎么看一幅照片的好歹吧?!

——很简单。

首先,能打动谁的,对于谁来说,就是好照片。能打动你的,就是你的好片儿;能打动俺的,就是俺的好片儿。不过,能打动你的,未必能打动俺;反之也一样。你跟俺不一样,因此,你认为的好片儿,很大可能跟俺认为的不一样。

——咱们都得接受这种“不一样”,这可是出发点。

然后,能特别打动你的,就是特别好的片儿。作为好片儿,好的程度跟对你造成的影响的程度成正比。有些照片让人看了恨不得心神一荡或者笑逐颜开或者涕泪滂沱或者义愤填膺,那就是上好的片儿。更有些照片让你一眼之后就陷入深深的思考,乃至让你忍不住要立下一个什么志向的,那就是杰作。比如一张风光片,会让人觉得那个地方无论如何要去一趟,或者一张纪实片儿,会让人觉得自己一定要做出些努力来改变一些什么。

——不是吧?依着你的意思,都只是“各自”的好片儿?!

——那,那些“公认”的好片儿是怎么来的?那些“传世佳作”“经典镜头”是怎么回事?

是的,当然有公认的好片儿,俺叫它们“公众杰作”。意思就是,有足够多的人被那幅照片打动。但是,有个关键问题:这些“公众杰作”是否就必然也能打动你?你肯定你的观点就一定跟那“足够多的人”一致吗?若事先不告知你这是某大师的某大作,只是看了这幅照片一眼,你真的就能被“击中”吗?还是,因为它已经被“公认”,所以你也“必须”得有些许感动,也“必须”认为它好?

俺特别想做一个关于照片的双盲实验:请来足够多的观众,给他们看一堆不署名的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当中有大师的非家喻户晓的大作(不然他们可能事先已经知道作者),也有业余爱好者的概率照片(当然不至于差到有明显缺陷的),然后统计大家的评判,看结果是不是跟这些摄影作品的现实地位相匹配。恐怕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得知,观众在没有舆论意见影响下的独立判断会是怎么回事。

你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吗?你信赖自己可能跟很多人都不一样的感觉吗?

来看一件刚发生不久的事情。两年前,人类历史上售价最高的照片宣告诞生,成交价格高达434万美元。价钱都高成这样了,那片儿理当是得伟大到能把人活活吓死的画面吧?这幅轰动世界的照片是德国著名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莱茵河2》(RheinII)。

仔细看看,好像没什么奇特哦?再仔细看看?不是吧?!434万,还是美元!就这个?!

嘿嘿,俺实话告诉你,当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搜到这幅照片来看,看了以后立马傻眼:这,这,这什么玩意儿嘛!忒一般了!俺分分钟拍几十张!这还不是俺一个人的感觉。那之后,俺就在咱国内若干著名摄影论坛上,看到N多玩摄影的网友们一致的表态:这不简直就是废片儿吗?

反正,俺是没有被这张伟大的照片打动分毫。即便是后来搜了若干网页,算是略知道了作者“伟大”的拍摄构想和“了不起”的拍摄操作等,俺仍然对它怎么就能成为史上最贵照片感到不可理解(照片本该就只是让人看画儿的,

那种观众必须先预习38个网页读28500字的拍摄故事之后才能弄明白“道道儿”的照片,干吗还拍照片呢?您弄本小说好不好?),它对于俺来说就根本不是什么好片儿,从看见它第一眼俺就没觉得是,现在都看烦了,也仍然不觉得它是。

拜托!这就是俺想要说的事儿:在艺术评价的观点上,任何人都无须谋求与他人一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