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适(1)

先生 作者:《先生》编写组


生平:(1891~1962)原名嗣,学名洪,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师承: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杜威教授。

高徒:牟宗三、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等。

核心理念: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

教育实绩: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唐德刚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毕“百年之功”于“百日维新”诚不可信,但胡老夫子所舶来的杜威主义却是一点一滴真诚的社会改造。 胡适不仅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奥里维,他是思想之军,而不是暴力之军。他被忽略了,却从未有人能把他击垮。

—熊培云

“先生也掷铜钱吗?”

安徽绩溪人胡嗣生在上海。1906年左右,也是在上海,胡嗣的二哥才帮他改名为胡适,取自严复《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十分具有时代性的名字。而他最终也成为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胡适三岁随母回到故乡上庄。上庄离绩溪县约40公里,是古徽州山川中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名镇。村周围重峦叠嶂,东邻天目山,西接黄山,山水相映,林木成荫。徽商、徽墨、徽戏是濡染耳目的日常景象。贾儒结合的特殊文化气候使得这一小镇经济繁荣,传统浓厚,“十里杨林镇,五里后岸街,千灶万丁小上海,苍山环抱大村庄”成了这一地区的生动写照。

他们到家乡不久,就传来了原本在台湾做官的父亲胡传因病在厦门逝世的消息。从此,一家开始辛苦度日。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回忆道:“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

对于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母亲冯顺弟寄予了所有希望,也坚信孤儿寡母只有依靠读书方可出头。胡适的私塾同学每年只花两元钱,胡母却从6元起,一直加到12元。

就这样,童年的胡适在故乡绩溪上庄完成了重要的9年基础教育。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回忆,他最早读的两本书皆为父亲所编写,分别是四言韵文集《学为人诗》和《原学》。胡适还抄下《学为人诗》的最后几节以记录父亲的思想:“经籍所载,师儒所述,为人之道,非有他术;穷理致知,返躬践实,虽勉于学,守道勿失。”之后,他在私塾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奠定了他一生思想和学问的根基。

因为母亲管束严厉,胡适从小就不跟同伴一起玩闹,偶尔在家门口掷铜钱被人瞧见,人家随口说一句“先生也掷铜钱吗”,立即就能让他羞愧得面红耳赤。他因为老成持重,从小便被大人叫做“先生”。后来胡适曾这样回忆,小时候最“活泼”的事,也就是十一二岁时与伙伴演“擒史文恭”,“仰面跌在稻草垫的田里”。

胡适自小是文绉绉的形象,给后世留下的印象也一直是典型的温良谦恭让。晚年养病期间,总是有人来看他。陪侍的人想让客人尽快走,但胡适总是不断想话题去同客人交谈。他说这是多年社交生活养成的习惯,不忍让别人感受到冷落。而这就是人人可以挂在嘴上的“我的朋友胡适之”。

先生的内心一直住着个肆意、激越的人

青年时期,胡适就用“智识上之伴侣,不可得之于家庭,犹可得之于友朋”这句话来安慰人,也用于自我安慰。关于胡适夫人江冬秀,台湾学者夏志清曾经十分不客气地说她“不立志求学上进”,只是个旧式乡下女子,“辜负了胡适在留学期间对她的期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