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连理(2)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 作者:王臣


是年,杨绛导师是美国教授温德(Robert Winter)先生,上的是梁宗岱之前的《法国文学》。杨绛曾说:“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刚好,这年梁先生教学生研读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让杨绛对法国文学兴趣渐浓,常去图书馆找法国文学作品来读。

关于读书,杨绛有个比喻:“串门儿”。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是别的某个人的人生。读一本书,于她而言,就如同去旁人家里做客,听听那家人的故事。走进清华图书馆,仿佛世间人家,户户都对她门庭大敞,她能随意进出,自由来去。还有什么,比这更令好读书之人满足的呢?

1934年,暑假。再次回到家中的杨绛内心受挫,十分伤心。她忽然发现,如山巍峨的父亲,老了、病了。说到自己的身体,杨荫杭只当是个玩笑。他说,自己闹了个笑话,开庭的时候突然不能言语,法庭里的人都在等,等了许久,他仍无法开口,案子只能被迫延期开庭。杨绛明白,父亲这是中风了。这一年,杨荫杭五十六岁。

杨荫杭患有高血压,又中风一次,身体急需修养。因此,杨荫杭决定结束自己的律师生涯。只是,隐退之前手中尚有一案未了,自己已然行动不便,便让杨绛替他写个诉讼的状子。这对杨绛来讲,不是难事,只是一边写,一边心里难过。这也是她唯一一次在父亲的工作当中帮上了忙。

第一学期结束,杨绛便拿到了清华的奖学金,每月二十元。此时的杨绛,每月都能领到清华的奖学金。即便如此,假期结束之时,父亲坚持要她再带一百元返京,以备不时之需。父亲身体每况愈下,杨绛哪里舍得用?当时的女同学每月伙食费要七元,杨绛只需五元。开学不久,母亲便来信说父亲又病了。杨绛立刻把从家中带来的一百元寄了回去。

1935年,春。钱锺书工作将满两年,已有资格。因此,他进入报考庚款留英紧锣密鼓的筹备状态。4月,钱锺书去南京赶考,最后以平均分87.95的最高分考取百里挑一的庚款留英奖学金,被牛津大学录取。只是,去年今日正是他与杨绛同游京郊之时,念此,心下惘然,语出“两岁两京作寒食,明年何处度清明”之句。

顺利通过考试之后,初秋时候,钱锺书便要赴英留学。他哪里舍得离开杨绛,孤自一人漂洋过海?他决定,先与杨绛结婚,再出国,并且要带杨绛一起走。可是,杨绛明年才能研究生毕业,如此一来,她只能读完这个学期之后选择休学,办理自费留学。

其实,她也不放心钱锺书独自留学,怕他不谙柴米油盐,无人照料,心中也有陪读的打算。为了准备结婚和出国事宜,期末朱自清先生和温德先生两门课的考试她都无法参加,须得提前一个回家筹备。好在两位恩师宽厚,许她以习作和论文代替。

结果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她给朱先生的习作是小说《路路,不用愁!》,再得朱先生青眼,被推荐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后来还被林徽因选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标题改为《璐璐,不用愁!》。忧的是:她给温德先生写的的论文却在邮寄途中遗失,结果没有拿到学分。

由于回家匆忙,杨绛未提前知会家人。说来奇巧,那日杨荫杭午睡,正要入眠,恍惚之间觉得女儿回来了。唐须嫈说女儿没有回来。杨荫杭还不信。重回房里,却是再也无法睡着。不久,抵达家中的杨绛丢掉行李,就飞奔父亲房里。杨荫杭一看,说道:“哦,可不是回来了吗!”

曾母啮指,曾子心痛。他信了。

他还不知,女儿此番回家,是要出嫁了。

君如云中画。

伊似海上花。

7月13日。

乙亥六月十三。

苏州庙堂巷。

杨家大厅。

杨绛与钱锺书喜结连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