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逍遥与沉迷 三(4)

迎向诗意的逆光 作者:赵月斌


可他还是离开了。

由此我愈加怀念海子。海子在《王子·太阳神之子》里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看成趣味,这是令我难以忍受的。”海子:《诗学:一份提纲》,《海子诗全集》(西川编),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7页。胡河清的“趣味”正在于他创设的艺术情境。他在艺术中永生,也在艺术中寂灭。可以这样说吗:海子死于对“趣味”的逃避,而胡河清正死于对“趣味”的沉迷。

胡河清曾在《史铁生论》中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将不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之道,而是一种寻找生命意义的方法。”胡河清视之为灵地的文学是他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方法吗?在他文风如剑的外壳下,隐藏着他的志趣,也暴露出他的弱点。胡河清虽自明是鲁迅所称“青年不可读古书”的反面例子,并未从古典经籍中脱身走出,他浸淫于“《易》,无思也,无为也”,“梵音海潮音”及术数相法中,像复活在龟甲竹简中的末世精灵。他为中国文学守灵,无形中已被一双魔爪俘获。胡河清太钟情太迷恋古典与神秘,他自命以传统文化为切入角度的当代文学研究本身,就是他试图复活儒术道玄的张本。且看他赞赏孙犁的“谦退”(“儒”的优容性格),马原的佛学义谛,阿城的道家哲学,其实质是努力拉着这些作家进入他的言说范围,试图宣扬他在古文化中所汲取的“千瓢水”。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善良的意图,胡河清的确还想发挥他文字的教化作用,他还是以“介入”的姿态写作的。

然而你能说胡河清对古典文化的认识不客观吗?非也。单从他批评相术、气功的文字就可看出胡河清实在是看透了某些故弄玄虚的东西实在是骗人的把戏。再如:

首先,像《易》、《老子》、《内经》等虽然包涵着相当高深的智慧,但它们毕竟是建筑在猜测和直观经验基础上的,因此较之现代科学还存在着极大的距离。其二,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僵化思想模式的束缚,中国远古时代所有的伟大精神文化已经停滞不前且受到严重歪曲……

因此我认为,文学家对道家应持的态度,同对待中国古代的其他学说一样,必须划清它具有高超智慧的部分与封建性糟粕部分的界限……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思想的沿革》,《灵地的缅想》,第155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