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屈不挠的博学(1)

思想背后的利益 作者:陆建德


——萨义德论知识分子

本文刊载《读书》的时候,《伊索寓言》中狼吃小羊的故事不知在两河流域重演到什么地步。十多年来,美国已习惯于当众寻衅动武,国际组织和文明社会的良知一再蒙羞。当今世上很多不幸事件其实都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和美国不公正的中东政策有程度不一的关联,重听萨义德十年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瑞思系列演讲(Reith Lectures),在今日有特殊的意义。

1992年年底,英国广播公司宣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东方主义》一书作者爱德华·萨义德将作第二年的瑞思系列演讲。消息传开后,反对的声浪持续不断,有人指控萨义德卷入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太深,不具登上讲坛的资格。演讲在1993年夏顺利进行,总题为“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萨义德借讨论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和责任之机讲述了巴勒斯坦人被损害的历史。台湾单德兴先生在1997年将演讲译成中文,取名《知识分子论》(单先生在《译者序》中对书名作了很好的解释),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单先生译本的大陆版。

2000年9月28日,沙龙在近千名武装军警的护卫下,不顾阿拉伯人的宗教感情,强行进入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圣殿,以示主权。第二天巴勒斯坦人举行大规模游行,“阿克萨起义”由此开始。以色列军队的镇压导致一轮又一轮的流血冲突,事态的发展趋势尽在沙龙政府的意料之中。2000年秋,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公开支持沙龙的挑衅行为。两年后,原本广受批评的沙龙政府却因巴方激进组织的“恐怖袭击”而在巴以谈判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巴勒斯坦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受到沉重打击,被占领地区的归还遥遥无期,以方规定的立国条件如此苛刻,国将不国。在枪口下的谈判中“只有强者的狠毒报复,只有弱者的无奈愤怒”(托马斯·哈代诗句)。来自各方面的针对平民的恐怖行为都应受到谴责,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更应追究。奇怪的是,迫于强权压力,根源问题已成禁忌,一越雷池,就得以道歉收场(如布莱尔夫人)。萨义德在瑞思演讲中并不是抽象地谈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天职,他说,巴勒斯坦问题是当今世上最难解决的问题,巴勒斯坦人的命运是“近代史上最不义之事”:

害怕说出近代史上最不义之事的恐惧心理,使得许多知道真相而且可以效力的人裹足不前,充目不闻,噤若寒蝉。然而,尽管任何直言支持巴勒斯坦权利和自决的人换来的是辱骂与诋毁,无畏、悲悯的知识分子仍应该诉说真理,代表真理。

在这六次演讲的内容准备刊行前,萨义德又稍作补充。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签订《奥斯陆原则宣言》,这有限的突破使很多人高兴,萨义德则指出:“那份文件非但没有保证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反倒保证以色列人延长对占领区的控制。批评这个宣言就被认为是采取反对‘希望’与‘和平’的立场。”媒体诱发了欢乐气氛,“掩饰了巴解组织领袖只是向以色列投降的残酷真相”。但是要在美国的时事政治语境中说出巴以问题的真相何其困难,美国电视新闻和报刊的“失实报道”(“misrepresentation”)已经误导了大众,连美国外交政策也被犹太利益集团所左右。言下之意,英国或欧洲的媒体还有保持独立的可能。

与失实的宣传报道对抗,这恐怕也是萨义德使用“representations”的用意之一。这词除了“代表”、“表征”、“呈现”,还有外交事务上的“交涉”之意。知识分子以什么手段向握有全球话语霸权的权势交涉?萨义德推荐的是福柯所说的“不屈不挠的博学”,它意味着“搜集另类材料,发掘埋藏的文件,唤回已被遗忘(或放弃)的各类历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