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焰在路上行走(8)

大同风 作者:聂还贵


又凿琢了一窟窟佛像,曰“鹿野佛图”和鹿野苑石窟。鹿苑内又建鸿雁池、鱼池、虎圈和宫殿,游乐、闲居、狩猎,众声交响,多彩汇织。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若逢鹰隼之秋,羽猎之日,皇帝便率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奔围场抒情扬志,金戈铁骑,挽弓射雕,梦回马背岁月,尽展拓跋雄风。

北苑毗邻的方山永固岭,“南面旧京,北背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水倒下”。方山思远寺劲松傲柏,苍云翠雾,晨钟暮鼓,经声梵韵,与西边的灵岩石窟寺遥相呼应。岭下有“灵泉宫池,皎若圆镜”。有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有青凫白雁,沉浮于绿水。若遇外事活动,冯太后便与孝文帝邀约外宾泛舟于湖面,吟诗唱和,风雅扬飞,俨然游兴于江南水乡。

南有明堂、大道坛庙、三级石浮图,及大片春夏之日云蒸霞蔚、喷彩吐艳的药圃。又分别从城北和城西引入浑水、武川水入城,蔚然一派“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春城”之灵美圣境。

“言人君为政常事,必先告于宗庙,议之于明堂也。”明堂既是一组建筑群的总称,也为其中一堂之名。其特征是圆顶方体,寓“天人合一”之意,所谓“天道之堂”。《人间训》有释:“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回望半信史时代,就有周公在明堂接见各路诸侯的记载。明堂里面大有“名堂”。蔡邕《明堂月令章句》写道:“周人之明堂,飨功、养老、教学、选士,见在其中……明堂者,天子太庙……九室十二堂。”北魏平城时代,天子孝文帝在明堂召见凯旋的花木兰,即为“飨功”之举。

圆形穹顶的建筑,在世界各个文明古国不为鲜见,如罗马万神庙、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救世主教堂……而鲜卑人对圆形建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眷恋,那白莲花一般的毡房,是他们草原时代温暖流动的家园。

依据历法学家和天文学家考证,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所记月蚀预报,乃迄今中国最早月蚀预报史料。北魏明堂就涵盖有“天文馆”的功能和意义,其在象征天宇的圆穹顶壁,裱贴有淡青色的丝麻布,壁布镶嵌着一颗颗表示星座的碧玉。——出匣金月若有声,花样银星亦芬芳。

1974年2月,在洛阳发现的北魏古墓,其穹窿密织着三百多枚星辰,一条蓝光闪闪的银河横贯南北,是北魏明堂星象图的“下载”“拷贝”。“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资治通鉴》:孝文帝就在明堂占迁都洛阳之卜,并肃然颁布《迁都议》。

建筑规模之大、数目之繁多、布局之奇巧、规划之严整,北魏平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后人有赋铺陈:“灵台山立,壁水池圆,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旄林森,堂殿胶葛。”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百年苦心经营,精雕细琢,平城人丁兴旺,盆满钵满,世象繁华,煌煌然铸成一座百万人口世界都城。

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共识:特定时期国家人口高密度,是社会繁荣的一个迹象或诠释。“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南北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北魏版图范围内,一扫东晋以来千村凋敝、万户萧疏的悲凉景象,而处处跃动着“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明媚与繁忙。《齐民要术》笔调欢悦地载记:几乎绝迹的西晋水碾、水碨、水碓,欣欣然得以复生,在乡间飘出歌谣般动听的声音。

北魏平城花蕾般一层一叠的拓展绽放,就是北魏王朝一步一步向中原王朝的靠近;北魏平城的巍峨建成,即是北魏汉化的坚实基础与力量象征。

从游牧流动、绿野萍踪,到柱石都城、安稳生息,鲜卑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转折与跨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