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焰在路上行走(9)

大同风 作者:聂还贵


北魏迁都洛阳,平城仍以旧都称雄或曰代京或曰北京,一批文武大臣冬南夏北,驱寒避暑,往返于平城与洛阳之间,人谓“雁臣”。但毕竟繁华飘落,往事烟云。“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直至“六镇之乱,故都(平城)为墟……”

翦伯赞深情地评说,这些游牧民族,“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的遗迹,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荣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君不见魏都行乐处,只今空有野风吹。”站在平城遗址凭吊怀古,一缕世事苍凉惜惋,不禁若一阵塞上秋风迎面袭来,令人嘘唏不已。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天下名山僧居半”。“客行满山雪,香处是梅花”。白云无脚走天涯,清风明月是我家。经北魏开创的佛国大同,风吹横笛,雨弹竖琴,灵山秀水,美誉人间,历代高僧云集,佛事连连。

“辽金素重佛法,寺院多有田产自给”。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大量汉民北迁,辽王朝遂“重佛教,营建寺,刊经藏,不遗余力”,令佛教应运而大盛。华严寺、普恩寺、观音堂、云冈石窟前佛阁寺楼,构成辽金西京佛教文化圈。辽国将自己高超独魅的建筑艺术,嫁接植入到光华迸放的灵岩云冈,在云冈石窟前,序列建筑了十座寺阁,既保护云冈石佛,又展现契丹人的艺术创造。《佛教史》记:当时辽西京大同府所辖之五台山,为华严宗的中心。

金代在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都刻有一筒筒记述修缮爱护佛寺宝物的“金碑”,并在云冈留下自己的雕刻艺术手印。《山西通志》载:十寺内有石佛二十龛,“金皇统间修。”后于兵荒马乱中毁圮,化作一缕青烟散尽。

唐代大同佛教高潮迭起,梵音悦耳,响震云天。《金碑》记,“唐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云冈。《古清凉传》亦有唐代俨禅师于“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之录。云冈第三窟现存三尊大像,雍容富丽,雕艺精致,贴近龙门唐像风格。元代仍将大同视作佛教重地,《元史·世祖本纪》:“是岁,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平城)普恩寺(善化寺),作资戒会七日夜。”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古王尚有遗宫在,瑶琴银筝尽土泥”。大同火车站附近发掘出排列整齐的大型石础、砖瓦残片、“富贵万岁”隶书瓦当,仿佛依然沉迷于皇城的金色梦幻;大同南门外工农路北侧出土的大型石柱础、筒瓦和臼,吐露着一座北魏大型建筑遗址的神秘迹象;其东部曾出土石雕方砚一方,砚首雕有耳环形水池及骑兽、角牴、舞蹈、沐猴图案四组。砚侧云龙、朱雀、水禽、衔鱼纹饰和下部壶门方形样,为北魏石雕艺术孤品,显影着北魏平城华都的绮丽姿容。

如今冠以寺庙之名的街道,在古都大同城池里珠撒玉播:下寺坡,上寺东巷,上寺南巷,上寺北巷,南寺街,兴国寺,极乐寺,三元宫,太宁观街,圆通寺街,财神庙街,赐福庵街,娘娘庙前街、后街,朝阳寺前街、后街,城隍庙前街、后街,大庙角,帝君庙街,李王庙街,马王庙街,海会殿,七佛寺街,观音街,宏济寺街,佛殿庙街,鲁班庙街,一万贯庙街,清泉寺街,雁塔前街、后街,塔寺街,鼓楼东街、西街,青龙阁前街、后街,朱衣阁,礼拜寺巷,三元宫巷,九仙庙街,观音街,后庙巷,城隍庙街,武庙街,三官庙巷,天尊庙街,朝阳寺街,宏济寺街,火神庙街……

游走今日大同市区,领略北魏平城遗风流俗,回味佛国龙城精气神韵,别是一种追思怀古无限情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