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齐文事件(1)

李鸿章:潜龙在渊 作者:叶曙明


在浙江与太平军作战的湘军,由左宗棠率领。同治元年(1862)初,朝廷根据曾国藩的推荐,委任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夏天,左宗棠调集大军,向围攻衢州的太平军发起反攻,迫使太平军放弃对衢州的包围。湘军又会同英、法军,进攻宁波,六月十五日攻克。曾国藩欣然奏报:“查宁郡一拔,江浙之门户已开,金陵之机势渐紧。由是略取东壩,会剿下游,可无单兵之虑。” 但此时太平军仍在浙江占据众多乡镇县城,十几万大军,星罗棋布,对宁波形成包围,并攻下围困长达两年的湖州。

秋天,左宗棠开始从宁波向杭州推进,准备扫荡浙江境内的太平军据点。李鸿章派华尔率常胜军入浙,配合左宗棠。华尔乘轮船到达宁波附近时,听说慈溪失守,便不入宁波,掉转船头,直开慈溪。八月二十六日,常胜军直薄慈溪县城,城头的太平军已严阵以待。二十七日,常胜军架起云梯攻城,矢石枪弹,急如骤雨,华尔在后面督战,胸口被子弹贯穿,部下拼死救回船上。

对于此事,吴煦在介绍常胜军的文章中,很简单地写道:“是年八月华尔为英法提督约往宁波剿贼,因进攻慈溪县城,中枪阵亡。”但在他给李鸿章的报告中,则有生动细致的描述:

华尔于抵宁后,闻慈溪复失,即于二十六日督带常胜军驶至半浦,距慈溪二十余里,由陆路策马进兵。是夜即宿城外之板桥庙。二十七日黎明,亲赴城下周历阅视,指挥兵头六人率众登城。该副将在后督队,正用千里镜窥看贼势,不期贼从城上放枪,适中华尔胸脘。子从背出,登时晕倒,为随从通事扶救回船。其时派令登城之常胜军已一拥冒烟直上,贼众纷纷溃败,被我兵斩擒甚众,立将慈溪县城克复。而华尔受伤回船,自知不救,飞棹回郡。因慈溪守兵太单,复指调防宁之常胜军二百六十名驰赴防守。二十八日,华尔伤重殒命等情。

华尔的灵柩被运回松江,停放在松江府学宫棂星门甬道旁。李鸿章下令以中国服葬。全城商铺都停业志哀,常胜军全体官兵戴孝三个月。人们在华尔的遗物中,发现一份江宁地图,图上凡交通要道、重要人物居所一百多处及其各距城垣丈尺方位,都详细列明。可见他说三天打下江宁,并不是随口吹牛,乃有备而来。

对华尔作盖棺定论,殊不容易。他参与了中国内战,在战场上杀死不少太平军,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有人说华尔是万恶的侵略者、海盗、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这固然没错,但作为一个雇佣军的头头,华尔本来就是为金钱而战,他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商业行为,在他眼里,攻下一座城池,就像商人卖出了一匹布、一担米一样。

一位为左宗棠写传记的美国作家说:“很少能有外国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赢得中国人的信任,或者能让他们以生死相托。他(华尔)的动机纯然是为了投机,他的成就创下了纪录。我们无须为他道歉,只是为他充满希望的生涯那么快就中断了而感到遗憾。” 这是一个比较冷静而客观的评判。

李鸿章对华尔的死,无疑是感到遗憾的。他因此失去了一条与西方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初到上海时,他通过华尔接触到许多西方的新鲜事物,包括军制、武器、治军方法等,他因此对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有了最初的认识。李鸿章这个读四书五经出身的翰林夫子,一夜开窍,固然有他个人禀赋的因素,但华尔的把薪助火,亦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华尔是中国“自强运动”的最初蒙师,如果不早逝,他也许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