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帝也爱钱 2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作者:刘仰


但是,在勤劳节俭问题上,中国古人与欧洲人还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古人勤奋节俭的目的是为自己,为现实社会的人。虽然欧洲在宗教改革以后,勤奋劳作最终还是为自己,但是,在宗教的背景下,无法逃脱上帝的存在。两者的差别在于,为了现实社会的人,勤奋劳动赚钱,必然会考虑到其他人,更容易做到将心比心,共同富裕,也更容易做到知足常乐。但是,勤奋劳动如果为了上帝,就容易忽视其他人,忽视赚钱手段的合理性,并且容易把赚钱变成现实中的唯一目的。这种倾向在富兰克林的道德箴言中体现得很清楚。

人在新教精神下的致富观念,很多时候会变成赚钱的苦行僧,赚钱甚至成为折磨自己的方式。当赚钱摆脱了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变成与上帝的直接关联,钱本身便成为目的,金钱等同于上帝,赚钱等同于信仰,这就是“拜金主义”。这一拜金主义还会导致对金钱的热情超过一切,对人际社会的冷漠,把所有的人际关系,以及所有高尚的东西,都纳入金钱计算的范围,用一位西方学者的话说,造就了一个“数量性文明”。金钱一般来说没有质量之分,只具有数量多少的区别,于是,数量的意义超越了一切。富兰克林所强烈表达的“钱生钱”的观念,不能不说是这一观念的偏执,到今天,已经产生极为严重的恶果。因为,从根本上说,金钱是排他的,每一个人都以金钱为目的,残酷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这一残酷竞争之所以能延续下去,不被人怀疑其合理性,只是因为新教观念似乎树立了这样一个归属:上帝也爱钱。

拜金主义在中国出现,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也造成一些不同的结果。富兰克林拜金主义的观点之一是要节俭,在他那里,节俭也有信仰的含义。然而,中国传统中的宗教成分并不强,当中国传统被破坏后,拜金主义的结果之一就是铺张浪费。虽然铺张浪费在西方也同样存在,但是,它在中国的汹涌势头的确令人心惊。

拜金主义在中国流行一段时间后,中国人在传统智慧的基础上,有人得出一个结论:穷得只剩下钱了。不管说这话的人是矫情还是真诚,我相信,这一观念只会出现在中国。当赚钱变成一种信仰,有宗教情怀的人,可以视它为快乐。但是,用中国人世俗社会的标准来看,人等于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虽然当前的中国社会广泛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概念,但幸亏在骨子里中国的传统还没有完全消失。中国人总是忍不住要问:赚钱到底为了什么?“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人们难道要把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折算成金钱?在人均寿命相差不大的今天,为何有人的时间更值钱,有人的时间更不值钱?

据说比尔·盖茨弯腰捡一张1000美元的钞票都亏了,因为他一秒钟能赚到的不止1000美元。难道,生命和金钱的换算关系,就是我们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吗?

人间的温情真的不如钱重要吗?艺术的陶醉、知识的快乐真的可以用金钱代替吗?坐看云起、几度夕阳、石上听泉、西窗夜话……真的可以用金钱衡量吗?是的,在拜金主义的风气下,一切艺术也必须以金钱标价,才能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面对一个艺术品的天文数字标价,人们甚至不敢说:它其实没什么价值。我们真实的艺术经验,被金钱绑架,受到金钱力量的威胁,不敢真实地流露,就如同人们不敢怀疑上帝。我甚至难以判断,人们究竟是喜欢艺术,还是喜欢艺术品角落上的那个标价。拜金主义的艺术也就变得庸俗不堪。我认为那些“超女”、“快女”没什么价值,只因为有金钱数量性的价值而大行于世。

“时间就是金钱”似乎也表达了生命的短暂、时间的宝贵,但是,把短暂的生命和宝贵的时间,全部变成金钱折算的对象,难道真的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的确需要赚钱,但是,我时刻牢记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赚钱绝对不是首要目的,更不能成为唯一的目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