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胡乔木传 作者:胡乔木传记编写组


从盐城到扬州,由里下河入京杭大运河,水路300里。在这条水路上载客航行的一种木船,船上可以烧饭,可以睡觉,叫做“窝船”。扬起风帆,要不了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扬州。

1924年初秋,年方12岁的胡乔木(当时名胡鼎新),第一次远离家门,坐窝船来到苏北最繁华的城市——扬州,开始长达六年的中学生活。

入学不久,胡乔木就以才华出众博得“神童”的美名。他写的一篇文章《送高二同学赴杭州参观序》,受到老师的嘉奖。由此,他的作文常被语文教师选作范文在同学中传阅。

扬州八中在大革命时期是一所相当活跃的学校。学生中进步青年不少,学校里也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活动。大哥达新比鼎新高三个年级,当时思想很进步。他同宿舍的同学不少是国民党左派,其中也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因国共合作而加入国民党的“跨党分子”。在他们的宿舍里,有各种进步刊物。由于这一层关系,胡乔木在上初中时,就读过《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看过《共产党宣言》,倾向革命,向往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胡乔木爱好文学,《创造月刊》《小说月报》等新文学刊物更是他爱读的刊物。他还阅读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几十年后,他回想起俄国作家安特列夫的剧本《望星空》,说:“我当时还是一个初中的学生,读时当然偏向于参加革命而牺牲的儿子,对那位天文学家的父亲倒也不痛恨,只是感到世界上原来有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态度,不过自己无法同情罢了。”

初中二年级时,有两件事使胡乔木开始接触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给胡乔木很深的印象,很大的影响。

一件事是,听恽代英的演讲。恽代英从读书与救国的关系讲青年人的出路,说明读书不忘救国、为了救国的道理。胡乔木深受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非常钦佩共产党的革命家、宣传家。他的学习更加勤奋,阅读进步书刊也更加自觉了。

另一件事是,在《中国青年》上读到朱自清的诗《赠AS》。在这首诗中,朱自清赞颂他的这位朋友有无比的威力——“我想你是一阵飞沙走石的狂风,要吹倒那不能摇撼的黄金的王宫!”这位朋友要成就空前的伟业——“你飞渡洞庭湖,你飞渡扬子江;你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胡乔木说: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共产主义,但是它已经明白地、毫不含糊地讲到共产主义的理想,这就是“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

对于胡乔木说来,这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由此开始,胡乔木接触并进而学习和实践共产主义思想,不久就投身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了。

胡乔木一开始只是跟一些高年级的进步同学(其中也有共产党员)有接触,跟着他们参加一些校内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反对军阀的活动。那时正值北伐战争胜利发展,在北伐军进入江苏境内快要过江的时候,校内共产党组织曾经策动军阀孙传芳部驻扬州的一个团倒戈起义。胡乔木参加贴标语(如: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欢迎北伐军)、折叠响应北伐军的油印传单准备散发等活动。不久北伐军来了,学校里也住了很多部队。后来孙传芳反攻,北伐军退走。传说孙传芳要大开杀戒,屠杀学生。胡乔木和参加欢迎北伐军、策反倒戈等活动的同学都逃到长江南岸的镇江躲避。春寒料峭,一二十人挤在一个阁楼的地板上睡觉。在避难中,胡乔木也没有浪费时间,利用这个机会,“读了几本马克思主义和国民党左派的小册子,对于当时的政治变化稍微有了些更清楚的认识”。

在镇江躲避了一个来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镇江的火车站、轮船码头,到处贴着“肃清跨党分子”、“欢迎蒋总司令”等标语。胡乔木他们在镇江不能待了,只好又回扬州。兵荒马乱,学校放假,胡乔木就算初中毕业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