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

胡乔木传 作者:胡乔木传记编写组


大约是出于禀性吧,同别的孩子不同,胡乔木从小就以读书为乐。他常常就着小油灯夜读,夏天为避蚊虫叮咬,就躲到蚊帐里看书。一次,河对面南张本村演大戏,锣鼓声传过来,大家都乘渡船过河去看。小朋友们来邀他,他不去;母亲叫他,他也不去。他情愿坐在家里看书。父亲书橱里有的是书,童年时代胡乔木就把爱看的书看了个遍:中国古典诗词,是他童年时代之所爱;新文学也读了不少。村上人都说这孩子是“书痴”。1940年,胡乔木在自传中说:“在小学时已看过鲁迅的《呐喊》,以后接着又看鲁迅的《热风》,郭沫若的《女神》以及《创造》《洪水》等各种文学刊物。”他还涉猎外国作品。1983年,他在中宣部会上讲:“王尔德,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社会观点。他的童话《快乐王子集》,我还是小学生时代读的,直到现在还忘不了它对我的

影响。”

不过,胡乔木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孩子。他富有悟性,善于思考,喜欢创造。有一次,胡乔木读了题为《七夕》的为牛郎织女抱不平的诗,写了一篇《读〈七夕〉》的作文,对诗中意蕴大加发挥。语文老师张持白(因其博学、体胖,外号“张大肚子”)看后,拿到课堂上边读边评,称赞不已。

胡乔木对社会活动也很热心。古稀之年,同他妹妹方铭(胡文新)谈起小学时参加的活动,仍旧历历如在目前。他说:

小学时期在村上游行过两次。一次是纪念“五七”国耻反对袁世凯跟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还有一次是反对数学老师体罚。老师因为一个学生调皮,破坏课堂秩序,就用戒尺打全班学生的手心。由此激起大家的气愤,全班学生冲出校门在村上游行,高呼“打倒×××老师”。在家长的责备下,老师只好引咎辞职。后来老师答应以后不再打骂学生,还是复职了。不然他就没有饭碗了。

在小学时,还曾为了反对妇女缠足,班上每人挂了一块铜牌子,上面的字是:不娶缠足女子。

胡乔木从小喜欢唱歌。他在75岁高龄时同文化部、音乐家协会负责人谈话,说:“我小学时唱过一首《爱我中华》,是赵元任根据秧歌调编的。这一点很可以佩服。现在要唱很容易。那时是四万万同胞,改成十万万同胞。现在要是有一个地方演唱,我一定去听。还有中国爱国的音乐家黄自,那首《旗正飘飘》,我非常爱听,可惜现在没有人提倡。”

夏天晚上乘凉,也是很开心的时刻,在胡乔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来到屋前的土场上。孩子们舒服地躺在小凉床上,看满天繁星,听大人讲各种各样故事。多少年后,他在谈论民间文学工作的时候,还回忆起儿时的情景,说:

民间故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面流传的,这也是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我在儿童时就听说过很多故事。我那时能听到很多民间故事,可是我的孩子就听不到了。那时候,老年人肚子里的故事很多,到晚上,一讲两个钟头,讲得很有兴味,不觉疲乏。

胡乔木生性温和文静,头脑聪明而体格较弱。祖母爱怜他,每每利用晚上熬粥时灶膛里留下的余烬,煨一小瓦罐干饭给他吃。他从小俭朴,常穿一件黑粗布褂子,而且是大哥穿旧了的。打补丁的衣服,他也穿,并不嫌弃。

胡乔木在鞍湖小学从初小(四年)到高小(三年),一共读了七年。在初肇共和的时代背景下,接受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

扬州中学六年

1924年夏,胡乔木从本村的高等小学毕业,以良好成绩考入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前身——省立第八中学。那时,盐城还没有好的中学,从高等小学堂毕业以后,要继续读书,只有西去淮阴,或者南下扬州、南京。胡乔木的大哥胡达新,早已在扬州八中上学,这时要进高中了。胡乔木进扬州八中读书,实在是轻车熟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