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罪(意识、存在和我)1

活出自己 作者:许宜铭


第六章  原罪(意识、存在和我)

——执著于自己世界里的是非对错,

你将沉沦于人生的苦海

在《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美的话,那就是“大道废,而有仁义礼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回到子宫里的感觉,因为在那个地方,我们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在母亲处索得生命的资源而存在,且获得满足。

当我们存在于母亲子宫内时,丝毫没有“我”的感觉及意识。我们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和外界也没有分界线,是那么地自然、简单地存在着。然而当离开母体的那一刹那,我们却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识,五官开始发挥功能,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每一个接触、每一个信息使我们开始有了感觉,感觉到自己和这世界是分开的,而认为:“我是个单独的个体。”这时,“我”和“存在”两个名词便进入了意识层面,分别心、差异心、我执也在这一刹那在这个意识里开始萌芽。就此,我们离开了天堂,来到人间受苦。

不论是基督教里所谓的“原罪”,或是老庄所说的“大道废,而有仁义礼智”,甚至佛陀所提到的“我执”、“分别心”、“差异心”,以及心理学上的“意识”、“存在”和“我”等,都是相同的东西。

意识是如此的宽广,它和宇宙一样的无垠。当透过五感,我们的意识也不停地滋长、扩散着。大量的意识逐渐累积,有些在日后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中。

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经历到他独特不同的经验,就如同在这世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没有两个相同纹路的贝壳、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一般,我们每个人学会了不同的仁义礼智、不同的是非善恶,于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开始了,就如《创世纪》中所言,我们开始了受苦的一生。

当我们和身边的人相处时,如果对方所习得的仁义礼智和我们相同,我们和他就能相处愉快,成为朋友,相知相惜;然而,当我们所学的观念和对方完全不同时,由于我们无法抛开对“我”的执著,于是我们会试着想去改变环境或改变他人,让心中的“我”感到舒服些。可是,有时候他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只得开始受苦,和环境、他人间也开始有了许多冲突与对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