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61岁还翻墙头的人 1

最后一次集结 作者:方军


97岁的杨云峰先生是个脾气暴躁的退役老军人,我第一次面对面地采访他时,他92岁。采访地点就在卢沟桥东头,在乾隆皇帝御题的石碑旁。那时,我还可以体验到他“暴躁”的一面。

他戴了一块手表,表链松弛得能撸到胳臂肘的地方。

我发现那表并不走。可他为什么戴?

他胸前别了几枚“文化大革命”时的纪念章,他可能自以为像军功章。

其实,他本人就是一枚“亲历抗战,保家卫国”的功勋章。可惜,无人知晓。

他的中山服是土布的,袖子和裤子一样宽,裁剪之差,可见一斑。他的裤带是根绳子。他裤子的中缝扣子系不上。这一点,作为男人,很重要。但是,是不是他的裤子?我在分析。

杨云峰看我上下打量他的破衣服,他绷紧嘴唇,挺起胸膛。

我那大学刚毕业的同事,收起摄像机,不屑一顾地离开了卢沟桥和这位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杨云峰并不感到受到了轻视和蔑视,他也许每天都遇见讥讽和嘲弄。但他挺起胸膛,紧绷着嘴唇,手指前方,给我讲起卢沟桥事变来。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进攻卢沟桥时,我军奋起反击,杨云峰和他所在的一一〇旅官兵奋勇杀敌,在保卫宛平县城时不但刀劈数百鬼子兵,还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松游少将。后来,他参加了大名保卫战,在血战中,他所在的一七九师抵抗日军三天两夜的围攻,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大名失守。当时的师长何基沣悲愤至极,留下了“不能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以对燕赵父老”的遗书而自戕(未遂)。杨云峰很清楚这件事情。他对我说,他跟着何基沣当了三次“敢死队”的队员:“一次喜峰口、一次卢沟桥、一次是大名血战。”杨云峰埋怨:“他从营长、团长当到师长,可我还是抡大刀片的兵,回家探亲前才当上少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