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拗相公 (5)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司马光、范镇和苏东坡并肩作战。司马光曾对王安石印象不错,也佩服皇帝的信心。皇帝和他谈起王安石,他说:“大家说他虚伪,也许太过分了些。不过,他不切实际,固执己见。”他在皇帝的史学课中曾和王安石的亲信吕惠卿大吵一架,最后皇帝不得不开腔制止,要双方安静。因此,王安石开始讨厌司马光,说他反对新政。王安石突然告假,皇帝想叫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拒绝,说他的官位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肯不肯废除新法。司马光九度上表,皇帝说:“我要你管枢密院,负责军务。你为什么一再推辞,专谈这些与军事无关的问题?”

“臣迄今并未接受枢密一职,”司马光回答说,“臣在门下省一日,就要提醒陛下这些事情。”

王安石销假回来,地位更加稳固,他让皇帝下诏允许司马光辞任,并收回枢密副使的敕诰,将他降为端明殿学士。知通进银台司范镇两度拒发对司马光的新任命,皇帝大怒,亲手把诏令交给司马光。范镇因此请辞门下省职位,皇帝批准。王安石复位,韩琦也辞去河北安抚使的官职,留任大名府知府。辞呈当然也照准了。

苏东坡义愤填膺。他有许多话非说不可。他比别人更直率,当时他只有三十二岁,任职史馆,位卑权小,又限于文学方面。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和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他分别上书给皇帝。这两次上书洋洋洒洒包罗万象,雄辩滔滔,直言不讳,正如现代偶尔出现的好社论,立刻轰动全国。第一篇一开始就攻击青苗法。他告诉皇帝,全国都在反对皇帝,并说不可凭借权力欺压人民。他引孔子的话说: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欤,抑富国欤。

是以不论尊卑,不计强弱,理之所在则成,理所不在则不成可必也。今陛下使农民举息而与商贾争利,岂理也哉,而何怪其不成乎?……夫陛下苟诚心乎为民,则虽或谤之而人不信,苟诚心乎为利,则虽自解释而人不服。……吏受贿枉法,人必谓之赃。非其有而取之,人必谓之盗。苟有其实不敢辞其名。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今天下以为利,陛下以为义。天下以为贪,陛下以为廉,不胜其纷纭也。

他一步一步提醒皇帝:

盖世有好走马者,一为坠伤则终身徒行……近者青苗之政,助役之法,均输之策,并军搜卒之令,卒然轻发……今陛下春秋鼎盛,天锡勇智,此万世一时也。而群君臣不能济之以慎重,养之以敦朴。譬如乘轻车、驭骏马,冒险夜行,而仆夫又从其后而鞭之,岂不殆哉。臣愿陛下解辔秣马,以须东方之明,而徐行于九轨之道,甚未晚也。

苏东坡警告说,皇帝若以为专权足以成事,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多大臣已被免职,甚至有恢复肉刑的说法。他继续写道:

今朝廷可谓不和矣。其咎安在?陛下不反求其本,而欲以力胜之。力之不能胜众也久矣。古者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而士犹犯之。今陛下蹈尧舜,未尝诛一无罪。欲弭众言,不过斥逐异议之臣,而更用人耳。必未忍行亡秦偶语之禁,东汉党锢之法。则士何畏而不言哉?臣恐逐者不已,而争者益多……陛下将变今之刑,而用其极欤,天下几何其不叛也。

今天下有心者怨,有口者谤。古之君臣相与忧勤,以营一代之业者,似不如此。古语曰“百人之众,未有不公,而况天下乎?”。今天下非之,而陛下不回,臣不知所税驾矣。诗曰:“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区区之忠,惟陛下察之,臣谨昧死上对。

王安石清除台谏,这是震撼整个官场的大事。最初,王安石威吓满朝文武百官,不是因为他剧烈广泛的经济政策,而是因为他擅自罢黜批评他的御史。批评朝政的权力面临挑战,朝廷组织的基础逐渐遭到破坏。政体最敏感的部分被触动,群臣沮丧,王安石的朋友也开始离他而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