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拗相公 (4)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最后引起争端的是青苗法。经过制置三司条例司数月的斟酌,“青苗法”终于在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公布。朝廷派出四十一位使者到各路推行新政策。不久,就证明贷款无法依约由农民自愿申请。于是,使者面临两大抉择,一是回朝报告失败,一是强迫贷款,向朝廷报功。朝廷宁愿借钱给富人,因其抵押有保障,但是富人并不缺钱。有些穷人需要钱用,但是朝廷必须拥有他们还债的保证。有些使者就设计出一套摊派贷款的制度,根据经济能力由富人到最穷的农民为止。但是穷人太穷借不起,只有富人能借钱,这是现代金融和财政的本质。为了确定债款能收回,朝廷就叫富人替穷人担保。有一位使者报告说,人民得到贷款,“欢呼感德”。另一位使者不愿意逼迫人民,就带回不同的报告。御史弹劾成功的使臣,说他“抑配”贷款,显然违背圣诏。王安石到御史台对众官说:“你们什么意思?你们弹劾笃行新政的使者,却不责备怠忽职守的人。”

韩琦当时驻节大名府,担任河北安抚使,亲眼看见青苗法施行的经过,曾上表给皇帝,描绘贷款发放的情景。他的表章和苏东坡激动的书表不同,深思熟虑、措辞恰当、实事求是,由一个曾位极人臣的宰相写来,分外有力。他说连最下层的贫民也被摊派固定的数额,富人则摊得更多。所谓农民贷款也硬摊给城镇居民、地主和新政有意排挤、压制的“垄断剥削者”,因此,青苗法已失去其原有的用意。人民借一块钱,过几个月就要还一块三。不管朝廷如何否认是为利息而放债,人民都绝不会相信。韩琦指出,禁止摊派、全凭自愿根本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富人不想借钱,穷人想借却没有财产担保,最后只好叫保人还债。大使者一心要讨好朝中的权贵,低层小官不敢说话,韩琦说,他身为朝中老臣,有义务把事实说给皇帝听,他要求废除新法,召回税吏,恢复以往的常平仓制。

“韩琦是忠臣,”皇帝和王安石讨论他的表状,“他身在外乡,没有忘记皇室。我以为贷款有利于人民,没想到有这么多害处。而且青苗法应限于农区,怎么会在城中放贷呢?”

王安石立刻答道:“有何不可?城市居民如果需要贷款,何不让他们借呢?”

于是韩琦和朝廷一来一回,奏批来回多次,他特别指出,汉代国家资本制度压榨人民的血汗,充实皇帝的军库,不能算是“富国之道”。

王安石的地位动摇了,皇帝开始起了废“青苗”的念头。王安石听到消息,就托病告假。关于王安石的告假,司马光曾说:“士夫沸腾,黎民骚动。”大臣们讨论此一情景,赵抃当时还拥护王安石,主张大家等王安石销假再说。那天晚上,阁员之一的曾公亮派儿子密告王安石,政局有变,劝他销假回来。王安石得到密告,取消病假,再度上朝,终于让皇帝相信反对派有心“阻挠新政圣恩”。

皇帝不明实情,就派两名宦官下乡调查真相。宦官知道哪一边才是靠山,回来说贷款很受人民欢迎,“并无抑配”。老臣文彦博反对说:“陛下竟相信两名宦官,不相信三朝良相韩琦?”但是皇帝信任自己的使臣,更决定贯彻施行新法。少数不负责任、无知的查报人不知道自己的几句话竟会影响国家大事,这种情形何时是了?如果阉宦有勇气说实话,宋朝的国运也许会有不同的转机。他们说了皇帝爱听的话,等时局改易,讨论“土地改革家”不再时髦时,他们就一句话也不敢说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