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人为恶行 (1)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现在朝廷风平浪静,死一般的沉寂。苏东坡携眷离开京师之时,仁宗治下的名臣都已罢官,散居各地。欧阳修在安徽阜阳隐居,苏家好友张方平住在河南的淮阳(陈州)。

子由前一年就被指派为淮阳州学教授。子由很有特点,他不像哥哥固执,总是坚持操守,明哲保身,找一个安全而淡泊的职位,陪某一位大学者安居。日后张方平辞官,搬到商丘(当时叫南京或南都),子由也被派到那儿任职,后来几年内苏东坡来往京师,路上总是到张方平家小住,向他求教,情同叔侄。此后数年,司马光和吕公著一直在西京洛阳,过着隐居的生活。吕诲病重将死,临死前献上一道谜题给皇帝猜。

臣本无宿疾,偶值医者用术乖方,妄投汤剂,率任情意,差之指下,祸延四肢,寖成风痹,遂难行步。非只惮跖戾之苦,又将虞心腹之变。事已及此,为之奈何?虽一身之微,固未足恤。其如九族之托,良以为忧。

贤德的老宰相富弼还不能平安隐居,因为发放“青苗”不力,他被贬为亳州太守。他大胆上书给皇帝说:“此法行,则财聚于上,人散于下。”王安石的手下邓绾检举富弼,说他阻挠新政,富弼就被削去一切荣衔,调往另一地区任太守。王安石还不满意,他向皇帝说,富弼的罪状有如“四凶”,如果只削去他的官衔,如何阻吓其他奸邪之辈?皇帝没有听信王安石的话,容许富弼继续担任小官。富弼前往新任所,路过南都,顺道拜访张方平。

这位老宰相懊恼地对张方平说:“知人难。”

“你是指王安石?”他的老友说,“我觉得了解他并不难。当年我和他一起负责地方考试,他推翻了一切规矩。于是我把他调离,此后再没和他来往。”老宰相惭愧不已,继续上路。晚年,他常盯着天花板,默默叹息。

苏东坡正要离京,京里发生了一次暴动。保甲法在前一年冬天施行,新兵留在村内受训。京师附近的村民怀疑训练的用心,以为朝廷马上要派他们到北方打仗,就示威抗议。官方叫农民自备武器(其实只有弓箭)也是暴动的原因。父子相拥而泣,有些村民割腕断指,逃避征召。这次暴动使王安石失去了最后一个朋友韩维。韩维是该区的太守,他把暴乱的情形上报朝廷,要求训练延缓到农民收割后再说。于是,韩维也被免职了。

一次明明白白的天谴,加上一位“安上门”小吏的告发,王安石终于垮台。熙宁六年(1073年),西岳华山发生山崩。皇帝惊慌失措,照规矩迁居到另一座宫殿,以示尊敬上苍,同时改吃粗陋的餐食。熙宁六年(1073年)夏天到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久旱不雨,皇帝很担心,不知如何是好。他问王安石,王安石说:“水旱都是天灾。尧舜时代也有水旱。我们只要继续行善政就成了。”

“我怕的就是这一点,”皇帝说,“怕我们行的不是善政。我听到不少人埋怨商税。朝中每一个人都听到了,连皇后和太后都知道。”

另一位大臣冯京也在场,他说:“我也听到了。”

“我什么都没听到,”王安石说,“冯大人听到怨言,是因为不满的人都拥在他身边。”

现在,一个担当重任的小人物出场了。他就是画灾民图的“安上门”小吏郑侠。他献上新政灾民拴着铁链砍树、赚钱还公债的画轴,还附了一张短笺给皇上。

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人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伐枣,拆坏庐舍,流离逃散,遑遑不给之状,图以上闻者。臣谨按安上门逐日所见,绘成一图。百不及一,但经圣明眼目,已可流涕。而况乎千万里之外,有甚于此者哉!如陛下观臣之图,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谩天之罪。

郑侠 上对

皇帝把卷轴带入寝宫,拿给皇家的人看。太皇太后先开口说:

“听说助役金和青苗款害苦了百姓。我想我们不应该变更祖先的遗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