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艺术家》(1)

电影狙击历史 作者:上林


默片时代五花八门的配音方法

《艺术家》一开始,明白无误地标注了年份——1927,那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10月6日,一部叫做《爵士歌手》的电影首演,电影的男主角说了一句:“等等,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这让本来只有单纯歌唱的电影有了对白,第一部有对白的有声电影就此诞生,电影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是影史第一部“有声电影”。

石头蹦出猴子之前经历了很久“吸天地之灵气、感日月之英华”的过程,有声电影的孕育也经过了很多年。电影诞生之初,就有人不断想出各种办法为电影配上声音。从早期幕后的“人工对白”及配解说员到后期在电影中加入大段的钢琴小品等,不一而足。对于电影院而言,为了增加无声电影的娱乐性,有请钢琴乐师、乐团或旁白演员进行现场配音的,也有增加各种音效设备,然后在电影播放过程中,配合电影情节模拟出各种音效的。1910年至1920年期间,影院里的现场伴奏的质量高低更是成为影院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高质量的影院有规模更大的乐团和音色更为出众的管风琴。慢慢地,有些电影会专门请作曲家为电影谱曲,然后把曲谱发放到电影院,电影有了专门的配乐,有些电影院的器乐演奏家也会想尽办法用乐器模拟音效。

而到20年代,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等先驱们都拍出了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无声片,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真的就不需要声音,爱森斯坦在《十月》里为了表现哥萨克跳舞就不得不给皮靴特写。卓别林为了构建更完美的故事也不得不逐渐增加表示对白的字幕卡,可见连以肢体语言见长的卓别林其实也想“开口说话”,只不过技术不成熟而已。

科学家们其实早就开始做着音画同步的努力,在1902年的法国就出现了一套发声系统,用一些电线将一台放映机与两台留声机联起来,一个转轮可以调整留声机与活动画面的同步状态。但是,就在一战即将爆发前的那段时间里,剧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能坐几千人,当时的录音设备和留声机根本无法发出足够的音量使整个剧场的观众都能听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被暂时搁下。

战后,扩音问题被解决,许多著名的公司如贝尔实验室、西部电子、通用电子等公司继续投入到有声电影的研发之中。但是由于设备笨重,音画同步不容易保持等原因,好莱坞对此兴趣冷淡。当时的制片公司都有自己的院线,如果拍摄有声片,那么电影院的放映设备就得全部更换,成本问题也是导致推广不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句台词来自一个意外

华纳兄弟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旗下影院只有15家。现实迫使它另辟蹊径,使用贝尔实验室的“维他风”(VITAPHONE)系统制作有声电影,这个系统记录声音的载体是唱片,存在一些毛病:比方说胶片容易断裂,而唱片转个不停,等胶片再接上以后音画同步就很困难,此外还很笨重。当然这没有阻碍它的使用,1926年8月6日,采用了“维他风”系统的《唐·磺》首映,现场观众在银幕上观赏电影的同时,可以聆听到由纽约爱乐乐团演奏和录制的瓦格纳“汤豪舍”序曲,成为第一部由电影公司制作,在电影院商业放映的“有声”电影。但是观众反响一般,那时又没有什么高保真、环绕声,唱片放的音乐效果能好过电影院现场演奏?

华纳孤注一掷,用“维他风”拍摄了《爵士歌手》,那句著名台词本不在计划之内,只是演员在唱完一首歌之后随口一说被录了下来,在华纳兄弟的老三山姆坚持下,电影保留了这句话,因此山姆被称为“有声电影之父”。遗憾的是,山姆在电影上映前一天突然去世,剩下的三兄弟没有参加《爵士歌手》的首映。而《爵士歌手》打破了票房纪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