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双流记:里昂的漫步(6)

漫不经心的传奇:法国电影与电影的法国 作者:谢强 严倩虹


在圣·埃克苏佩里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他的肖像连同他的《小王子》,被法国政府印制在面值五十法郎的新版钞票上。《小王子》是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出版五十年来译成一百○二种语言,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法国版的音乐剧《小王子》是法国经典音乐剧的代表作品之一,1974年美国导演斯坦利·多南还把《小王子》搬上了银幕。

纪录片《里昂,塔维尼埃眼中的城市》中的演员皮埃尔·梅兰多勒,像塔维尼埃的父亲一样是个记者、作家,他的作品《里昂,鲜血与金钱》《里昂,鲜血与墨水》和《时间天桥》,内容都是关于里昂政治生活的。

1988年,梅兰多勒还出演了《终点旅馆》(又名《监狱终结:克劳斯·巴比的生命》),这是一部记录审判克劳斯·巴比的纪录片。克劳斯·巴比是名纳粹头目,号称“里昂屠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下令杀死四千多人,二战后逃往南美,并为美国情报机构服务,最后遭玻利维亚驱逐,押回法国受审,被里昂法庭判终身监禁,囚禁于罗纳河右岸的蒙吕克监狱。

说起来,像是历史开了一个严肃的玩笑。1943年,作为法国抵抗组织成员的法国军官安德烈·德维尼被捕,就关在蒙吕克监狱。四个月后,他在被克劳斯·巴比枪决前成功越狱。1971年晋升为将军。

法国电影怪杰罗伯特·布莱松唯一一部大团圆结局的影片《死囚越狱》(1956),就取材于安德烈·德维尼的越狱回忆录。影片就在蒙吕克监狱拍摄,德维尼是重要的拍摄顾问。他到现场帮助布莱松重现情节,也展现逃跑场面中的不同技巧。

布莱松在影片中再一次坚持了“纯”电影倾向,与主流叙事相对抗。影片唯一的配乐是莫扎特的弥撒曲,布莱松非常节制地运用它,传达了语言无法传达的意义,即人的自由意志与神的恩宠,如同影片的副标题“风吹向它想去的地方”,说明“人唯自救,神才救之”。影片也印证了那句话:“宗教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它们只在无限远处,在上帝那里汇合。”

虽与小津安二郎的克制、严谨和静观的影片风格类似,但布莱松是自觉地限制材料和手段,摒弃明星制与表演,达到个人风格的高度统一。布莱松是影史上少有的把事先形成的观念完美融入自己电影的导演,所以塔可夫斯基盛赞说:“如果布莱松在世界影坛位居第一,其他所有导演只能位居第七八位。”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摄影师路易·马勒,一年后即拍摄完成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1957),获得了路易·德吕克奖,其影像风格有布莱松的味道,好几场电梯里的戏都刻意模仿布莱松《死囚越狱》的狱中场景。路易·马勒因该片被视为“新浪潮”的开山人物,但他与新兴的潮流若即若离,一直都以拍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边缘题材而知名。

作为电影的故乡,里昂似乎被遗忘在一个世纪以来的电影大梦中。与巴黎相比,这里的电影拍摄活动并不活跃。在里昂拍摄的重要影片,除了布莱松的《死囚越狱》,大致还包括克里斯托夫·雅克的《归来的人》(1946)、马塞尔·卡尔内的《红杏出墙》(1953)、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密西西比美人鱼》(1969)、菲利普·考夫曼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7)、雅克·德雷的《犯罪》(1993)、克洛德·贝里的《露西·奥布拉克》(1996)、安德雷·德切尼的《窃贼》(1996)、让·贝克尔的《恐怖花园》(2003)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