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自我修为(6)

李安哲学 作者:亚当·巴克曼 罗伯特·阿普


道家提供的个人道德是对其社会政治伦理体系的扩展。在于连看来,道家思想根据两个原则来理解人类行为:首先,每种趋势都有通向成长的自然倾向;第二,任何达于其成长之极致的趋势都会要求逆转。个人行动的目的是获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任何反自然之势的行动都会逐渐构筑复原的潜能,将行动者带回到与自然相和谐的原点。一个有智慧的人有可能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事件发生的趋势,并使之与那一趋势结盟,从而获得成功。然而,假如一个人的行为确实将其带离了自然之势,那么为了重新建立和谐,此人就必须做两件事。首先,他必须避免过度行为,从而避免导致逆转的失衡。即使在失衡已经出现时,此人也应当避免进一步的过度行为,从而使必然会发生逆转的量级最小化。随后,如果逆转确实已经发生,此人就应当顺势而为。对抗必要的转变是一种愚蠢之举。真正的技能是“驾驭”变化,从中提取出最大利益。只要人不试图与之相对抗,逆转便不一定是负面之事。道德上的坚贞(保持与“道”的和谐)得到道家思想的大力推崇,是因为它会阻止人们变得失衡和招致逆转。人必须小心谨慎,不要将逆转解说为某种宿命。道家思想对世界的理解给人的主动性留出了余地,认为一个人有能力在一种趋势出现的早期阶段(在它到了不可挽回且势必倾覆的地步之前)对其产生影响。即使到逆转已不可避免的地步,也要由人来恰当地管理那一变化,以便收获最大报偿。在《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反抗其传统的儒家角色的方式是转向事物完全相对的极端,采纳一种犯罪武士的生活方式。她行为的极端性导致了个人的灾难,产生了一种逆转。到电影结尾处,玉娇龙开始在其角色与责任方面和她对独立自主的欲求方面达成了某种平衡。

人与“道”的和谐通过“无为”得以保持,而“无为”可被译为“不加干扰”或“不专断而为”。人不应当绞尽脑汁企图实现某种违反自然的目的,而应当顺其自然。儒家思想将错综复杂得到良好实践的政治生活当作理想,与之不同的是,道家的理想是变得简单和谐。我们应当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展现其自身的尽善尽美,剥除其坏习惯,而非培养新习惯。为了做到这一点,一位信奉道家思想的人就应当培养“柔”,即“柔顺的”或“忍让的”力量。在电影中,贝勒爷建议九门提督玉大人(李法曾饰):“刚柔相济,方得治道”。直接违背自然之道的坏统治者会造成社会的冲突。“柔”的概念在武术中是如此重要,以致两种武术风格—柔道和柔术—都用“柔”字来为其武艺命名。在被进逼时,战斗者并不迎面反击,而是将对手顺势前拉,将其进逼之力传导为一种用攻击者的力量来反功其自身的力道。翠竹常用以说明“柔”:当树木的枝干在冰雪的重压和强风的劲吹下纷纷折断之时,竹子却顺势弯腰,然后毫发无损地反弹回来。这一概念在《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玉娇龙的竹林决斗场景中得到了展现。李慕白利用竹子的弹性抵销了玉娇龙拥有青冥剑的优势。当俞秀莲与玉娇龙在乡下格斗时,俞秀莲不断尝试使用正确的武器来击打青冥剑,但每种武器都失利了,因为它们是在直接与青冥剑的优势力量相对抗。俞秀莲唯一的一次胜出是当她让玉娇龙将自己的武器削为两半而顺势反攻之时。玉娇龙在电影开始时便说过,李慕白的名字就意味着“技艺”,而李慕白后来说:“真正的技艺毋需费力。”只有当一个人与自然界和自己的对手都能和谐进退之时,才会取得武艺的精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